有时看着孩子们自由的奔跑,而不去想是否会跌倒,即便满嘴是泥也能对着镜子说自己怎么这么美,我总是心生羡慕,不得不承认,我们越长大,知道的越多,障碍也越多,要想从障碍中走出来,先要识别障碍,这些障碍,你有吗
障碍一: 不可能
我们很多时候在遇到新事物,新挑战的时候本能的说“不可能”,这句脱口而出的“不可能”就屏蔽了我们去寻找“可能”的路径和方法,而人又是那么的自恋,只要我们“不可能”冒出来了,我们所有的行为就开始去证明这种“不可能”,最后就是我们挺着胸非常坚定的得出一个有预见性的结论“我早就说过这件事不可能吧”。
对于卓越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本能的不去尝试就说不可能,一旦他们下定决心要干的事都会层层的排除障碍,把事情做到极致。
障碍二:敌人在外面
还有一种障碍是,当事情发生,我们自发的防御把事情根本的原因都推给外部,推给他人。譬如在公司,发生事故时,销售部说是生产质量太差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生产部又怪设计部,设计部在责怪业务部,这种敌人永远在外部,问题永远是其他方造成,但是“敌人在外部”,“事情就是一方导致的”几乎从来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外部”和“内部”,你和我通常都在意个系统里,只有我们用系统的角度来看,每个部分都看到自身问题对于系统的影响,我们才能找到关键的杠杆作用点,来有效的解决问题。
障碍三:执着于事件
大宝跟我说,她有一个小伙伴之前送了一个橡皮擦给她,现在却要要回去,不巧的是这个橡皮擦丢了,但是那个小伙伴一直找她要。她要去找到橡皮擦还给小伙伴,可是找不到呀,大宝就哭了。
这就是孩子,他们执着于事件,我们大人对于孩子们这种事能快速的知道有效的解决方案,却对于自己的很多事情也是同样的模式,我们把精力过多的放入事件本身,却没有花精力去思索事件的规律。
障碍四:屏蔽缓慢渐进的变化
上半年在众筹看到一个优秀的女孩子患大病,她回忆说,其实疾病早就有提醒她,譬如她长时间的便秘,经常失眠,突发性头晕,她当时觉得没什么,没想到日积月累就发生了病变。
很多年前那个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听说是假的,但里面的逻辑确实真的,我们对于缓慢渐进的变化缺乏觉察,有时候觉察了也自行屏蔽觉得无关大碍,最后事物发生本质的改变才恍然大悟
障碍五:执着于掌控
坐在副驾驶的人不停的告知驾驶员该如何操作,以为按照他的方法就会更好,殊不知副驾驶的一惊一乍影响了驾驶员,甚至引发事故。这样的副驾驶就是没有区分好自己的角色,又执着于对事物的掌控来提升安全感。
P.S. 1.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自从给孩子报了外教班后,我就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执着于掌控,我一回到家就播放英语音频,孩子睡觉前播放,孩子起来后也播放,今天开始我就要打破这种状态,我要跟孩子商量,让她自己定计划。
2. 写完后我自己通篇看了一下,发现缺乏对于每种障碍深入的展开,有陈述,却不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