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纠结无意义的对错,只看“条件的可能”——换种思路看吴亦凡大瓜

吴亦凡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多描述了。但是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倾向吴亦凡还是女孩们?

同情吴亦凡的观点,诸如“女孩们心安理得地收钱”,“如果真是被侵犯了为什么不报警”等等;而支持女孩们的观点,诸如“女孩们还是未成年人”“女孩们毁掉了一生”等等。

我来提供另一个视角,先说观点:这件事的发生只是一种“条件的可能”,诸多因素构成了事件的发生;这种争论永无休止,因为争论看似站在道德层面,实质与争论方的利益和价值观有关。


先说第一条:这件事的发生只是一种“条件的可能”,诸多因素构成了事件的发生。我在这里引用《天幕红尘》中的一个概念——“条件的可能”,意为当事件发生时,减少主观评判,只对事实进行分析。

举个例子,阿强与阿珍是恋人,阿珍则希望阿强陪她,可阿强喜欢玩游戏,于是阿珍硬夺手机,两人争吵。这件事里,阿珍有错吗?似乎没有,这是女性基本的“被陪伴”的需求;阿强有错吗?似乎也没有,他玩游戏是人固有的“娱乐”需求。那就出问题了:既然俩人都没错,为什么还有矛盾呢?——因为两人的需求没有找到交叉点,解决方式是给予彼此需求寻找可以同时满足的活动,比如一块玩游戏,或是一块尝试新的事物等。所以,如果只是停留在“你应该尊重我的爱好”或是“作为男朋友你应该陪我”,这样去评判谁是谁非,只会无休止的争吵,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但如果切换一种思路(破折号之后),只将矛盾的爆发看作“条件(各自有需求,需求不交叉)的可能”,矛盾的本质就会浮出水面,这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说回吴亦凡,这件事的“条件的可能”是什么呢?

首先,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恋人?一个三十多岁的男艺人,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并想从其身上满足情感需求和性需求,为此愿意付出有限度的时间、金钱和偶像资源等;这些女孩,喜欢帅气有名气的男明星,并想从其身上获得关怀、金钱、满足感等,并愿意为此付出陪伴和性资源等。这时候,他们的需求和资源就能互相交叉了,这是为什么他们能成为事件男女主人公,而你我成不了男女主人公的原因,因为我们不具备相应的“条件”(资源+需求),所以也就没有“可能”了。

其次,为什么后来关系破裂了?因为“在一起”的“条件”不再满足了,或者说“破裂”的“条件”满足了。上一段中我说吴亦凡“愿意付出有限度的时间、金钱等”,而这种“有限度”不再能够满足女孩们的需求了。这时候,他们的需求和资源不再能互相交叉了,“在一起”的“条件”就不满足了,“破裂”的“条件”就满足了,所以甜蜜的恋人关系就可以转化为媒体上的互相攻讦。

如果我们再度切回“争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解,最后伴随的也只会是一场调查,调查有结果之后可能再爆料,热度终有一天降低,然后事情还是没有解决,过段时间还会再有刘亦凡、张亦凡,陈美竹、王美竹等。但是,如果用“条件的可能”的视角,我们可以从“条件”上入手进行解决,比如浅显一些的“规范艺人行为”,深层次一些的“为什么偶像们颜值高又多金,心里还会有那么大空洞?”“为什么女孩们会有对金钱和满足感如此狂热的追求,以至于忘记了自我保护?”等等,着手于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

说到这里,这个“条件的可能”已经说完了,最后简单聊一聊第二条:“争论”本身。为什么争论永远不可能有结果呢?因为争论看似是道德上的,实际是利益和价值观的矛盾(争论者多有自我代入思想)。利益和价值观的矛盾有其特定的解决方式,但争论、尤其是停留在道德层面的争论,效力不是很大(可以参考之前文章《为什么输赢对于辩论没那么重要》。

欢迎关注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