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最开始接触到有关康德的读物是《不疯魔,不哲学》。这本书介绍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只是其中一个。我在豆瓣上看到许多批评作者及这本书的网友,说实话,我倒觉得还好,因为这本书本身对我的意义就是对大多哲学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甚至于仅仅知道名字。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显然更合我的心意。亲切的对话仿佛真的有人在与你交谈那些玄妙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哪怕是结果不尽如人意,过程也是足够回味的了。我到目前为止只是读了关于康德的那一部分,尽管思想内核每本书都是差不多的,但显然人们更喜欢听故事。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是哲学的经典之作。语言上生动亲切,慢慢地讲述着思想的历史。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条古老的河流一直奔腾到今日仍然鲜活。我并不认为罗素的主观色彩不好,反而这种方式会让我更客观的看待这些思想。
《康德》这本书应该比较适用于对他的思想感兴趣并且已经有一定了解的人。因为里面包含了康德的很多比较复杂的主题,读起来很不容易。这与康德思想本身的晦涩难懂密切相关。我在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呢,就是每当再拿起一次这本书时,尽管是上次看过的页码,也依旧感觉是从未见过的内容再读一次,大概我翻页的时候不小心跳过一页都发觉不了。但也是因为读不懂,我每次都是以一种新的心情去重新翻阅,这使我在哲学面前始终保持愉悦,没有挫败感。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读书时的感受,作为一个悟性差逻辑又混乱的人,是不敢对哲学家的思想妄加评论的,所以也仅仅是分享一些比较喜欢的思想或是语言。
听到过很多关于他的不同的看法,然而最后的结论无外乎两点:不承认康德的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绝对否认不了他的成就和影响。
道德高尚的人都是情感的主人,也就鲜为情感所驱使。柯尼斯堡的康德自律性让人望尘莫及,《爱弥儿》大概是让为数不多打破时间作息的事情之一。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理性才是可及的,因为只有理性才可以超越个体的视角看到终极必然性,同时也是上帝的必然性。一切道德概念都完全地寓于理性,发源于理性。然而他的哲学允许诉诸感情,反抗理论理性的冷酷指令。在墓碑上刻的“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也依然敲打着现世的人。有原则的人才拥有真正的自由。
在一本书上看到:读懂哲学的一个章节是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哲学有千百种姿态,从你的角度看,他是否美丽。我并不喜欢深思,也不懂得评判。如果真的问我它的意义,大概是心灵和感官不打架的时刻真的很难得。肉体可以做奴隶,但精神上绝对不能低头。如果一个人连思想都不属于自己,那么还拥有什么呢。或许是时候把别人的笔还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