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视的原理
近视是指(睫状肌)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则结成不清楚的像,远视力明显降低,但近视力尚正常。如下图所示:
作为人体最精密的器官之一,人的眼球主要有两大系统:屈光系统和感光系统。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感光系统是视网膜,视网膜是眼球最重要的组织。如果把眼睛比作相机,那么角膜、晶状体就是镜头,视网膜就是底片。如下图所示:
面对不同距离的画面,人眼能够通过睫状肌的调节(如下图),改变屈光率,从而让视网膜的成像始终保持清晰。不过,这一调整并非永远准确,对于一些人,眼球的屈光率变大或者前后轴变长,外界画面成像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这时,他们只能看到近处的景象,对于远处的风景,则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画面。
因此,引起近视的直接原因有两种情况:
1. 眼球的前后轴变长,不能使成像聚焦在眼底的视网膜(视网膜黄斑处);
2. 晶状体前后径变长,不能使成像聚焦在眼底的视网膜(视网膜黄斑处)。
根据近视度数可分为:轻度近视(<300度),中度近视(300度到600度),高度近视(>600度),超高度近视(>900度)。
2、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会形成近视?导致近视的原因,医学界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不过现在普遍认为有以下原因:
(1)外因:环境因素
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
久而久之,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眼轴每增长1毫米就是增加-3屈光度(近视增加300度),当然这种近视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一般度数都比较低,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进展也比较缓慢,有人把这种近视称之为真性近视。那说到底哪些环境因素可引起近视眼呢?
①用眼距离过近、②用眼时间过长、③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④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⑤躺着看书、⑥睡眠不足、⑦课桌不符合要求,写字姿势不正确、⑧目前空间的射线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有点枯燥,有朋友想了解这些原因的详细解释,可以看下图,不想看的直接跳过)
(2)内因:遗传因素、发育因素
①遗传因素:近视眼已被公认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有遗传因素者,近视出现的年龄较早,度数多在600度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②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开始都是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6岁后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度。如果小孩时进展很快,至15~20岁时进展更迅速,以后会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度,可到2000~2500或3000度。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
(看到这里随手点个赞支持一下啦~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