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当然,对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稍稍夸张一点说,人们甚至会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
——《鼻子》
文/赵允之
芥川龙之介写过一个关于鼻子的故事。禅智内供的鼻子有五六寸长,从上嘴唇上方一直垂到下巴頦底,在池尾一带无人不知,因此常常受到别人的同情。内供作为僧侣,理应身无杂念,欣求来世净土,但他却为长了一个奇怪的鼻子而苦恼,神经特别敏感,尤其害怕听到“鼻子”这个词。于是,内供常常观察往来寺庙的僧俗人的面孔,应该说观察他们的鼻子,希望能找到一个相似的鼻子,那样也能稍感安慰。可惜一个也没有。
在一日早晨,寺里的银杏和七叶树落叶飘散,仿佛铺了一层黄金,明丽耀眼。悬窗推起,内供站在檐廊上,深深地吸了口气,那几乎被遗忘的某种感觉渐渐复苏。那从上嘴唇一直垂到下巴颏儿的长鼻子又回来了,此时,内供那种欢畅愉悦的感觉也失而复得。内供喃喃自语:“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
芥川龙之介在文中分析人们取笑内供的原因,正如引言所说“一旦那人勉力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而内供并不明白。介川说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而介川也用了一种看似矛盾的写作手法讲述内供鼻子的故事。他把着力点放在同情、嘲笑内供的人身上,让人以为造成内供苦恼的是这些人的看法,也同时批判这些嘲笑他的僧俗,又以内供的这句话作为结尾——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结尾处,内供的长鼻子又回来了,因而内供觉得不会再有人嘲笑他了。细细读来,竟被介川那句话所迷惑。幸与不幸,又与这些看客何关?换言之,幸或不幸,人们也总能找到同情或嘲笑你的理由。
我有两个朋友,A君和B君。A君家庭环境不好,学生时代成绩也不好,自出去工作之后,遭遇了很多不顺心的事,常常感觉被同事排挤,领导不看重,社会对其不公平。A君每次与我小聚,言语中总是离不开抱怨。我一开始也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但久而久之,就开始厌烦,因为他与我的对话千篇一律全是抱怨,我因他的抱怨开始感到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有好几次误以为自己得了“绝症”。慢慢地,我开始疏远他,实在怕极了他对生活的抱怨。
B君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成长,成绩一般,从来都不是起眼的那一个,中学毕业后也仅仅找到了一份勉强可以糊口的工作。因样貌长得不好看,个子不高,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但他并不因此而抱怨父母没有给他一副好面孔,也没在他人的嘲笑中萎靡不振,他人越是瞧不起他,他越是发奋图强,在工作上做出好业绩,最终得到领导的看重。B君在生活中,非常幽默,只要有他在,你总能听到欢笑声。
A君和B君的生活背景何其像啊!但因为他们对待嘲笑、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迥然不同。因此,不幸从来都不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拥有改变不幸的能力。
而A君和B君又彼此认识,A君常常在抱怨自己遭遇的同时,也会对B君的身世有所同情。但当B君的境遇改变后,A君却不再谈起他,我通过观察其神情总觉得那是一种道不清的落寞。介川《鼻子》中“对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这是人所共有的情愫,发自内心对他人不幸的一种伤感,继而引发的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稍稍夸张一点说,人们甚至会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这也是人所共有的情愫,不是真的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使自己生活增添乐趣,而是人往往在生活中遇到许多困难时,总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和自己有过相同或相似的经历,那样,便会有一个人懂得你的艰辛、你的难过。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幸运的人,也经历过不幸的事,也都是看客。我们既在同情那个遭遇不幸的人,也在努力跨过自己人生中难以跨过去的坎;我们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期盼他人度过难关,又在心里默念那人懂得我们经受的苦难。
禅智内供长鼻子变回来的那天,塔顶上的九轮在熹微的晨光中灿然生辉。禅智内供明白了,长鼻子一夜之间变回了原样,在清晨的秋风中晃晃悠悠。内供喃喃自语:“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
我猜,僧俗依然会同情他、嘲笑他,因为这个世上同情、嘲笑永远都存在,而幸或不幸,从来不依附在人们的同情、嘲笑中。唯有坚强乐观,照看事物好的一面,内心方能清明,又何惧他人的嘲笑!
如此一来,何人能在嘲笑中将我击倒!
上一篇:大学,改变自我的三件事
下一篇:海豹先生,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