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第十章
佛祖如来继续说道:“为什么说,我度了众生,众生已度,实无众生可度,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学道的菩萨,若存我应度已度之心,那么就是住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心中四相尚未消除,那么菩提心从何而发呢?何能称之为菩萨呢?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佛祖如来继续说道:“须菩提!菩提心就是性本空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浑然天成的。心中产生菩提心的人,不过是为了自修自悟而已。本我与本性中,实际是没有可产生菩提心的佛法和方法。”如果修行学道的菩萨住了四相,就违背了菩提心性本空寂的特性、要求和标准,自然是发不了菩提心的,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菩提。放在现实社会中,勤政廉洁的公务员心中有了贪腐之念,就是违背了公务员勤政廉洁的要求与标准,自然是做不了公务员的,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公务员,叫公务员,只是个名称而已,其实不是公务员。以此类推,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角色都可以这样分析推理,如救死扶伤的医生心中有了“收红包”之念,就是违背了医生救死扶伤的要求与标准,自然是做不了医生之职,自然也就不能称之医生,叫医生,只是个名称而已,其实不是医生。这种逻辑与推理之法,和佛祖如来著名的“三段论”是一样的,就是实事求是,名副其实。
佛祖如来讲离相即修行,却不说为什么要离相,这种说其然而不说明其所以然的说法和儒家讲的不争是争是一样的,孔子只说为人不争,但没有讲明为什么不争。我想佛祖如来与孔子都悟到了“道、无为法、规律、真理”的真谛:道法自然,你见过自然开口说话的吗?你见过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开口说话的吗?没有,自然界按规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就“道”,佛法与儒家也是一样,效法自然,只说这样,不说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自然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没有呈现出为什么是这样的景象。为什么是这样,是过程是过去式,留在世人脑海里的是幻相,不是真实。我们在前面讲过,由于光的波粒二现象特征,使得那一秒投入你眼中的物体折射光形成的物体才是那一秒实的物体,后一秒或前一秒的物体只是留在你脑中的幻相,并不是真实的物体。所以说,脱离我们既有的认识与观念,正视眼前所看到的才是最重要的。既不贪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过好当下最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