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发,北方地区普遍流传“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这是多吓人的一份责任啊,舅舅的安危竟然全系于外甥的头顶之物,那正月里任何一个母亲是断断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去剃头的。
自古以来,取吉利已经成为人们的习俗。“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在民间是流传很久的说法。所以一进腊月,个个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春节前剃头到了二月,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夏历二月初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又叫“龙头节”,人们也是在这一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据说在这天剃头,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吉祥如意,也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所以这一天众多家长有备而来,带着自己的孩子到理发店理发,希望讨个好彩头,籍此寄托对子女的厚爱。
“二月二龙抬头,佳佳小孩剃毛头”,为取吉利,有的家长要求理发师在孩子的后脑勺中间加个“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他时间的剃头;还有高明的理发师在大一点的孩子头上能剃一个栩栩如生的飞龙,谁也不愿意错失掉好的福气和运气,所以尽管这一天剃头,剃这种带“龙”字和龙型的头要比平时多出好多,家长们也是不会吝啬的。
大龙、耕牛、壮汉、熊孩子、西部美食…..敦煌研究院披露一批敦煌壁画“数字采集照”,揭秘中国古代“二月二龙抬头”不光是去剃头,更多的是寄托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汉族民间也称“二月二”为“春耕节”“农事节”,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人们庆祝“龙抬头”,以示敬龙祁雨,滋润万物,让老天保佑丰收。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物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皇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听母亲讲,古时我们北方农村大部分地区在这天的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天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行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那么,“龙”究竟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学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阳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仓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大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变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氏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这些都是太抽象的专业问题,古时人们懂得不多,现在我们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二月二在人们的思想深处的地位不容置疑,有老人打趣孩子:二月二,围大仓,谷子黑豆往里装,先装米,后装面,再装几个咸鸭蛋,娃娃娃娃你别看,货郎担子到门前。
我的家乡流行二人台唱法,二月二有这样的唱段:二月二龙抬头,今儿咱们来说头,要说头就说头,二月二燎猪头,配上一锅好汤头,咕嘟咕嘟就煮猪头。亲朋好友上炕头,切上一盘热猪头,再来一瓶二锅头,多喝几杯不上头。蒸上一锅大馒头,一年有个好开头。再说头,再说头,二月初二,剃龙头,今年有个好兆头。当官千万带好头,别叫纪检给剃头,农民种地有盼头,今年又是个好年头;做买卖有甜头,工人们有个好名头,光荣的事迹上报头;学生们今年好彩头,名字挂在金榜头,各行各业都有奔头,美好的生活在前头。
二月二,给予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