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援建精神涤荡“三拍”作风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警惕“三拍”干部的作风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共鸣。所谓“三拍”,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本质上是部分干部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缺乏担当的集中体现。这种作风不仅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可能贻误发展良机,影响民生福祉,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而在“三拍”作风备受诟病之时,中央单位第十一批援藏、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已整装出发,毅然奔赴雪域高原,开启新一轮援建征程。回望过往,一批批援藏援青干部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昂扬斗志,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用智慧与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他们的精神,正是涤荡“三拍”作风的一剂良方。

以调查研究破“拍脑袋”之弊。援藏援青干部初到高原,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真实需求。他们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在西藏那曲,援藏干部用三个月时间走遍全县所有乡镇,记录下每户牧民的家庭状况;在青海玉树,援青干部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常常骑马翻山越岭,深入最偏远的牧区。这种“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倾听民意”的工作方法,与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当然的决策形成鲜明对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才能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确保每一项政策都符合实际、顺应民心。援建干部用实际行动证明,科学决策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扎实调研基础上的深思熟虑。

以真抓实干治“拍胸脯”之虚。在高原上,援建干部们从不轻易许诺,但一旦承诺就必定兑现。他们深知,群众的信任不是靠豪言壮语赢得的,而是靠一件件实事的累积。在西藏阿里,一位援藏干部带领群众修建饮水工程,从选址到施工全程参与,即使双手磨出血泡也不停歇;在青海果洛,援青医生为兑现“让牧民看得起病”的承诺,常年奔波在巡诊路上,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马背上的白衣天使”。这些真实故事告诉我们,干部的公信力从不在于“拍胸脯”时的豪情万丈,而在于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兑现承诺时的实际行动。真抓实干、说到做到,才是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和职业操守。

以久久为功绝“拍屁股”之患。援建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接力赛。许多援建项目周期长、见效慢,但援藏援青干部从不因此半途而废。在西藏林芝,连续几批援藏干部坚持发展特色种植业,十年磨一剑,终使当地成为高原有机农产品基地;在青海海南州,教育援青计划已实施二十余年,累计培养本地师资数千名,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教育落后面貌。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与那些只求短期政绩、见困难就躲、遇问题就溜的“拍屁股”干部形成强烈反差。改革发展事业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韧劲和甘当“铺路石”的胸怀,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避免急功近利、虎头蛇尾。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一批批援藏援青干部用三年又三年的坚守,在雪域高原刻下实干的年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各级干部都当以援藏援青干部为镜,自觉对标“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崇高品格,让调查研究成为决策的基本功,让真抓实干成为工作的主旋律,让久久为功成为事业的座右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