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带俩班(七年五班,七年六班)时,分不清哪个是五班,哪个是六班,学生名字也经常弄错,闹出不少笑话
正式开学前的军训,每次休息时,九十多个学生,甭说叫上来名字,就是靠脸面识别我也认不出几个。为了弄清某个学生是不是我俩班儿的,我索性直接问:“你们是我班学生吗?”
孩子们有的点头,有的搭话,然后仨一群,俩一伙边走边谈论这个可笑的老师——自己班学生都不认识。
有一次,在操场看台上,“通过人脸识别”,我发现我班一名男生正在和几个其他班的学生闲玩。我冲他大声喊:“集合了!你怎么还在这儿玩呢?”他不紧不慢地说:“老师,我不是你班学生!”一听这话,我心里不服气,明明记得是我班学生,难道还能认错么?看着我一脸的不解,那个男孩补充说:“我是你班XX的哥。”旁边一个男孩也随声附和:“老师,他俩是双胞胎,我们年级好几对双胞胎呢!”
唉!我彻底服了。
在操场上巡视时,我更分不清五,六班,经常闹笑话。有时我鼓励学生:“咱五班孩子们今天一定要.....”
我话还没说完,就有学生就提醒我,“老师,我们是六班”
第一次说错班级序号,我有点不好意思,连续几次弄混后,我就不在意了。学生提醒我又说错了,我笑着说:“我知道,口误!”
总说错序号也不合适,后来我干脆利用教官的形象来记班级。个子高,黑脸的是六班教官;小个子,黄脸的是五班教官。通过教官的长相识别班级序号,终于解决了一个“难题”。
为了尽快认识每一个学生,我开始用心记学生们的名字,不久后,我终于达到了朗朗上口,张嘴就来的程度。上课时为了节省时间,提问时我经常不看学生,直接喊名字。有一次上课提问,我面朝黑板:“来,陈俊杰,你答。”本来气氛活跃的课堂顿时鸦雀无声,我正奇怪呢,这时,班长平静地说:“老师,陈俊杰是六班的,我班那个叫陈俊池。”班长不紧不慢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再也忍不住,一阵哄笑。
再提问时,怕再次叫错学生名字惹笑话,只能管接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叫“这小孩儿”。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练就了一个过硬的本领,那就是一心多用。心理学上称为注意的广度,教育理论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这个能力。我可以做到一边认真地讲课,一边用眼睛搜寻着“猎物”。对于窃窃私语,做小动作,精神溜号的学生我能不耽误讲课的情况下随时果断出击,而且不给对方心理准备。这也是学生们普遍“怕”我的原因之一。
一天,我课正讲到起劲儿时,“杨振兴,站起来!”我话音刚落,一下子站起来两个小胖男孩儿,他们的面部表情既可怜又无辜。
“谁让你也跟着站起来了!”我冲着其中的一个男孩儿说。“老师~~”他反倒一脸的委屈。学生们一见这阵势,忍不住哄堂大笑。学生这一笑,我更蒙了。
看着我一脸的迷惑,班长又不紧不慢地说话了:“老师,他叫杨正义,他叫王振兴,你喊“杨振兴”他俩不知道你到底喊谁,所以就都站起来了。”
听班长解释完,学生们又笑了。
“啊!我知道了。”感情我是把这俩学生的名字“系”在一起了,我一边点头,一边懊恼自己的坏记性,但还是要摆出一副淡定的表情,“行啦,以后不准搞小动作了,都坐下吧!”因为我的口误,违纪那个算是“躲过一劫”。
这次闹笑话,并没有让我长记性,好长一段时间我还是常常把杨正义和王振兴两个名字“系”在一起叫——杨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