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老了。
2019年第一天,丧到不能再丧。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 是我微信签名;Feeling ON / OFF 是我微信头像。
情绪,其实不该是表面的样子。
2018年,看了60本书,可依旧备受打击;文字就好像风,吹过,乱了,又恢复原来的样子。究竟留下点什么?
2018年,坚持每周日去上课,可,到头来,还是那个强势的妈,还是那个焦虑的中年妇女。究竟得到了什么?
其他... 不赘述了吧,既不想博同情,也不想找平衡,也许,谁也不比谁轻松多少...
2019年,和豆爷达成协议,专心完成一件事,中途不开小差,加一分;做危险的事情,比如在电视桌上跳,减一分;自己的事情主动去做,加一分;提醒三次,减一分;如果我冲他嚷嚷,给他加一分... 等等等。
攒够加项10分,兑换一集电视;减项10分,减掉一集电视。
《被讨厌的勇气》提到课题分离,其实就是界限问题。回首,我的确插手太多。
不知道这个协议能否改进情绪和越界的问题,我也不想去和某老师、或某同学探讨,这种奖惩是否会带来别的隐患。
孩子是自己的,理论都是别人的。试试吧,总是要行动,才知道效果。
书,看过能记住,算长知识;会应用,才算智慧;如果还能指导别人用,才叫内化完成吧。
我,也该调整一下了,至少完成第一步,多少记住一点。几百页的书、一整天的课,如果能实践一点,就算价值。试试吧,眉毛胡子一把抓,终是什么都抓不住。读书笔记也不必拆书了,有一点感触就好。
2019年第一本书《神奇的大脑 - 大脑潜能开发手册》by 尹文刚,发的课本,豆瓣没评分没评论,想看的,我送你。
既然是手册,就是可以查的,涉及面很广的:知觉、注意、语文、外语、数学、思维、记忆、创新、运用机能(这个词我还真是第一次听),都可以找到相关概念、涉及脑区的介绍,当然还附有锻炼方法。
理论讲的不深,实操可参考,算科普读物吧;但表述的是否正确、是否与时俱进,只能自己判断了。
总体来说,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学前,主要关注感、知觉,和运动机能。需要丰富的文化环境,有机会尝试各种文化产品;多接触人,和人说话
小学,形象、具体的思维训练,书面语的训练,增加阅读量
中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组织能力)
大学,培养情商,社会适应能力(理智对感情的控制)
Mark 几点最近关注的重点:
感知觉:2-5岁 形状知觉,认识几何图形;大小知觉,先平面,后立体;方位(上下/前后/左右)** 5岁,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定位关键期(豆念词从右往左念,J 的勾会往右,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植物园/动物园玩,鼓励观察,之后,用语言描述花草/动物,促进从无意感知到有意感知。
注意:其实有些APP的小游戏可以完成下面的训练,只是注意不要时间太长,损伤眼睛。
有意注意,一定时间做一件事,做完再做其他事,完成及时表扬。
注意的选择,一定时间找出有关的对象(比如动物)
注意的稳定性,放风筝
注意的广度,快速呈现数个物品,马上收起,说出看到的物品
注意的分配、转移,带路,超市买东西;图片找错误,正确的部分用显眼的颜色
语文:2-3岁注意口头语言的训练(表达,理解),之后4-5岁要关注书面语言的阅读和书写。
4岁左右,有意识地教他做事时运用“首先... 然后...”
6岁,“教”父母做事,用语言制定行动计划(设定目标,需要的环节,按步骤组织,安排行动)
练习写大字
扩大词汇量游戏(词语接龙、说相同音开始的词、说同一类词)
数学:了解数字要有一个抽象化的过程,这可以用不同物品进行训练。测试了一下,豆爷就认为不是一样的3个物品,不是3;说明,他对数量的理解还离不开具体实物。
5岁,可以进行大量的数数游戏
估算训练,比如,从家到幼儿园走多少分钟
珠心算,对认知机能有促进作用
思维,这部分真的很重要,就是训练孩子怎么解决问题,涉及概念、判断、推理。
但,基于目前豆爷的年龄阶段,和关注重点,暂时放一放;以上面的四项为主。
2018年底,思来想去还是许了个愿:活着,喘气就行。
豆今天问我,妈妈,你会死吗?我答,暂时不会。
豆说,你慢慢老了,就会死吧,我会伤心的。
是啊,人都会老,都会死。我应该改改签名,改成走时无愧我心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