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多少次写随想,已经记不清了。从前,都把它写进日志里,做一个不时兴的人。随着QQ暴露在了学生圈,并不想把内心的小想法暴露在学生面前。想来实在尴尬。读书时曾有个辩论话题为师生之间有无真正的友谊,当时我持正方意见,例举各个典型。现在想来自己成了老师,虽和孩子们相处融洽,一起学习玩乐,但有些界限还是不可跨越的好。
九月份的我,时时有事可做,想来,我又有一个月没有记录随想,掉了队。近三年来,总是想依存文字碎碎念记录点滴,通篇皆是琐事废话,但是二十一岁翻到十七八的文字读来依觉亲切。教师节那天,或是短信或是致电联系自己读书路上的良师,分外心安。一路成长,各位老师的支持,谈论起学习时光工作日常,大概师生情就是这样,不掺杂利益,你唤她一声老师,问一句好,她便对你毫无保留。大多老师或问以我的工作或问以现状。我很好。读书时匡薇老师和晓风老师的文学或是语文教法课,我记忆犹新。执起语文的笔,不曾悔过。十月一号,觉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和六年级的娃儿们群里打卡阅兵仪式。六十周年那一天我十一岁,和他们一样,趴在电视机前拿着本子记笔记,好为观后感留下材料。七十周年,他们如同十年前的我,甚是可爱。班级群是个好东西,虽然为了群,开始规避很多东西进入QQ,但是日后可以搞个周末共读书啥的,监督他们,也监督我。
近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顿感名人的生活竟也是简单平凡。从九月,我似乎没得空写过字练过琴看过书。这样不好!在师范花了那么多年去找寻一点可爱的事坚持下来,却因为不会安排选择肆意放纵,权当过往是堆灰?一吹即散?算算是笔不值当的买卖。读过《围城》,已然四五年前,再去窥探钱杨二人生活,没有徐志摩狗血剧情,只有温情脉脉与世无争。除了温情,便是孤寂,他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不再生离。我的人生浅薄,读来除了泪意,其他,文字太过单薄。最终2016年杨绛先生也走了,他们仨,不再死别,亦无生离。
晚饭,爸妈又开始了日常互怼。这次怼的话题从上周发生的不愉快,到历数结婚以来对方做过的蠢事儿。旁边丧失话语权的我,读懂了这是一篇倒序手法口头创作的议论文。有观点有事实有数据有例子。这要是放在学生作文儿里,我一准给他打个优秀。俩夫妻从刚开始的玩笑话到表情严肃据理力争再到僵持不下面红耳赤,最后因为嘴瓢,我们仨笑到视线模糊。三十多年夫妻,三十多载风雨,到最后连吵架都已欢笑结尾。这世界上的关系有太多的不稳定和变迁,教我相信的,唯有父母这种把对方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反正他俩时常吵吵闹闹互相责怪却又互相心疼的奇异组合,莫名令人动容。
这个国庆节假,一刻也没闲着,操持家务,负责三餐的我,总归是要上岸了。还是老规矩,愿我的秋天,愿望如期将至,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