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个好习惯,就是在晚上睡觉前,将自己第二天要做的工作按照优先级顺序列个小清单,逐个去完成。清单法确实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但是,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小意外。
比如有一次,我清单上有四件事情,第一是看五篇论文,第二是做一下近期工作的ppt,第三是晚上健身一个小时,第四是晚上看50页书。然而,当我上午按照计划看论文的时候,实验室的同学又让我过去帮个忙,忙完已经快11点,直接去吃午饭。下午继续按照计划看论文,又接到快递的电话,被打断。下午四点多才完成清单第一件事,已经有点影响心情了。最终,清单上后面的三件事,都完成的不理想,甚至书都没看。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专心做一件事,会慢慢进入状态,这时候效率挺高。突然被打断后,再想进入刚刚的状态很难,需要更长时间,这本身也非常影响心情。这种状态,心理学称之为心流。心流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种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人们处于这种情境时,往往高效并且不愿被打扰。心流状态被打断后,重新进入需要10-15分钟时间甚至更久。
类似这样的情况,相信你也遇到过。所以呢,为了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彻底战胜拖延症,今天就分享一个可以高效率工作学习的方法-番茄工作法。
一、什么是番茄工作法
01. 发明
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了番茄工作法。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他在大学生活的头几年,一度苦于学习效率低,于是他下了个决心:我就不信我不能专注10分钟。于是他找来形状像番茄的厨房定时器,调到10分钟来督促自己专注。后来,他把这个方法加以改进,形成了番茄工作法。
02. 定义
简单来说,番茄工作法就是列出每天的任务清单,并分解成为一个个25分钟的小任务,然后逐个去执行。
03. 作用
(1)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减少拖延,更好地掌握时间。
(2)高效专注地完成任务,实际上就是帮你掌控生活。当你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你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率。
二、番茄工作法的执行
01. 前期准备
准备环节要做两件事:一是列出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二是预估每个任务要花的番茄钟(25分钟),即每个任务可能要花费几个25分钟。
(1)列两张计划表
一张待办任务清单表,另一张是番茄钟任务表。待办任务清单上记录下脑海中所有要做的任务,属于长远一些的大任务。番茄钟任务表是今天必须要完成的小任务。
(2)和以往做工作清单的差别
①以往工作清单,列出的是准备完成的任务,而番茄工作法列出的是两张任务清单;
②以往工作计划表以完成每个任务为推进标志,而番茄工作表以完成的番茄钟为准。
(3)以番茄钟为标准的两个好处
一是把大任务拆解为番茄钟,有效化解大任务带给人的压迫感,缓解拖延症;二是以一个标准的番茄钟计时,能建立完成一个任务要花多长时间的“时间概念”,从而有效反馈工作效率。
02. 中期执行
(1)专注工作
我们在一件工作的时候经常被打断,这种打断分为两种,内部打断和外部打断。
①内部打断: 被自己的念头和想法所打断。比如突然想刷个抖音,刷个新闻,看看微信等等。解决方法是将这些想法立刻列入待办清单,不立即去做,等做完主要任务再去做这些小事情。
②外部打断:被外界因素打断。比如有同事过来说,“麻烦你帮我去复印个文件吧”。这时候可以告知、协商去解决。可以告诉同事,“我现在有个重要的事情在做,能否20分钟后我帮你复印好呢?如果你也非常着急,能否找其他同事帮你复印一下呢?”想想看,一般的小事情,耽误二十分钟也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最关键的是要保证在25分钟的时间内专注做同一件事情。专注需要不被打扰,不被打扰需要的是合理地拖延。
(2)休息
番茄工作法特别强调休息的作用,学会休息才能形成工作休息的节奏感,保证大脑有精力完成后续的番茄钟。高效工作的大脑,也就是心流的状态,对细节问题的处理能力很强,但是却会丧失全局思考的能力。所以,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的工作。
① 每个番茄钟之后要保证休息,休息5-8分钟。休息的时候尽量不要动用脑力思考,可选择冥想、睡觉,或者喝杯咖啡等。
② 哪怕正处在心流状态,番茄钟结束同样需要休息。因为从学习周期的角度来看,一个倒计时番茄钟时间和一段休息时间相配合,有助于大脑的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交替使用,形成良好的大脑思考节奏。
03. 后期回顾
预估的工作时长和实际番茄钟进行对比,找出差距的原因,把经验和总结应用到下一次的番茄工作法中,持续改进。这种持续改进的思路来自于戴明环理论,即PDCA循环。PDCA,P是plan,制定计划,D是do,实施行动,C 是check,检查成果,A是Adjust,调整改进。也就是不断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馈检查,改进完善,再制定改进后的新计划,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自我进化的过程。
以上就是番茄工作法的核心,掌握了这套高效的工作学习方法并养成使用习惯,成功也就离你更近了一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