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欧阳修,我们都知道他有很多头衔,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苏轼的老师。也总能背诵几句他耳熟能详的作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此之前,我浅显的以为欧阳修能“不朽”,可能源于他的作品,也可能源于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大文豪,可看了最近的《文明之旅》1967年的解读,我才明白了他为何“不朽”。
我被这位千年前文人的精神力量深深触动。在唐宋大转型的浪潮中,欧阳修一边承受着时代撕裂的阵痛,一边以“改天换日”的担当探索新文明样式,最终成为跨越千年仍被铭记的一代宗师。这种直面变革的勇气、重塑旧物的智慧、豁达坚韧的心态,恰是新时代教师应对教育转型、践行育人使命的宝贵指引。
欧阳修所处的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旧的社会秩序逐渐瓦解,新的文明形态尚在孕育,“时代撕裂感”如影随形。但他没有在迷茫中退缩,反而以“兴致勃勃”的姿态扎入变革浪潮,在文学、史学、儒学三大主流赛道深耕,更开拓金石学、谱牒学等小众领域,用“全新的精神力量”让旧事物焕发新生。这种在“撕裂”中寻“新生”的担当,与当下教育领域的转型图景高度契合。
如今,我们正处在从传统应试教育向核心素养导向教育转型的关键期:“双减”政策对课堂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跨学科融合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这些变革带来的“撕裂感”真实存在——教师既要摒弃熟悉的“题海战术”,又要探索“轻负高质”的教学路径;既要掌握智能教学工具,又要避免技术掩盖教育本质。此时,欧阳修“扭转乾坤的愿力”便成为我们的精神坐标。
欧阳修的“不朽”,还在于他“于旧中见新”的创新智慧。节目中提到,他与前人看到的事物或许相同,但总能用“全新的精神力量”将其重塑,让旧物“焕然一新”。
更令人动容的,是欧阳修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的豁达心态。即便多次被贬,他的诗文中也难寻哀怨悲戚,反而满是“”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的从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欣喜——这份“于困顿中见生机”的精神,是教师职业最需要的“心理铠甲”。教育工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可能会为学生反复犯错而焦虑,会因家长的不理解而委屈,会因改革推进的缓慢而沮丧。此时,欧阳修的贬谪诗便如一剂“强心针”,提醒我们:困境不是“终点”,而是“沉淀”的契机。他的务实与豁达,恰是教师应对职业困境的指南。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其抱怨“孺子不可教”,不如像欧阳修那样“兴致勃勃”地探索个性化教育方案:或许是为他设计“分层作业”,或许是用他感兴趣的游戏化方式讲解知识点,在耐心陪伴中等待他的“花期”;面对家校沟通的障碍,与其纠结于家长的质疑,不如主动分享学生的成长细节,用“润物细无声”的沟通化解误解,构建家校共育的“滁州山水”。教师的豁达,不仅能让自己在职业压力中保持清醒,更能将这份积极心态传递给学生——当我们在课堂上笑着讲述欧阳修被贬后的创作故事,当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展现出“昂扬欣喜”的姿态,学生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乐观面对人生风雨。
回望千年,欧阳修的“不朽”,是转型时代里担当者的不朽,是创新浪潮中突破者的不朽,是逆境坚守中豁达者的不朽。站在新时代的教育赛道上,我们或许成不了“一代宗师”,但可以成为欧阳修精神的传承者:以“扭转乾坤”的愿力应对教育转型,以“重塑旧物”的智慧创新教育实践,以“豁达欣喜”的心态守护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