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周五上午第五节,我在班里没收到的手机已经多达十五部。十五部手机均为学生上课玩游戏被收的,其中有两部手机属于同一个主人。
之前,我在上一届年级,对手机的处理方式如下:
1,将没收的手机保存至毕业,高考前夕完璧归赵。(后证明此办法对某些学生无效,家长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主动出面要回或者给孩子重新购买更好的手机。)
2,将没收的手机上交学生处,处分计入学籍。(后证明此办法对某些学生无效,手机被家长领走,处分记入档案,学生一如既往无所畏惧,只留下班主任该月绩效考核降为C档,得不偿失。)
3,将没收的手机带回办公室,协同家长,一起砸掉。(后证明此办法对某些学生无效,错在学生,手机无罪,价值不菲的手机被砸难免可惜,师生和家校之间的矛盾被激化,不利于展开以后的工作。)
4,将没收的手机原封不动地归还学生。(后证明此办法一样无效,有些学生以玩的是别人手机为由,软磨硬泡,并定下五雷轰顶之盟誓,然而事情一过,立即恢复原型,执着地在手游里开疆扩土,在虚拟世界里构织理想王国。)
原本是迄今为止最方便的沟通工具,最伟大的发明,却变成了孩子们的致命杀手,成功路上的绊脚石,高考途中的飓风浪,手机,我只想说,恨你真不容易。
许多孩子借口查阅资料,借口听课学习,让家长配置手机,其实更多的是虚荣心在作怪。大环境下的孩子,不愿被拉下“一机在手,走遍神州”的大浪潮,通过手机可以了解更多稀奇古怪的事件,通过手机可以与“天长地久”的亲密挚友通宵达旦,通过手机可以写下唯独父母不知道的秘密和心语,通过手机……
许多家长借口能够联系孩子,不放心孩子在校生活,满足孩子虚荣心,孩子的执拗请求,或者通过所谓的阶段性奖励和鼓舞,给孩子配备手机,甚至配备高端手机(苹果+,vivo颜,oppo炫,华为魅)。作为家长,一方面担心孩子在校分散精力,注意力不集中,一方面做着让他们分散精力的事情,难免背离初衷、自相矛盾。
作为家长,可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孩子回到家后,是更关心自己的家庭作业,还是直奔卧室打开手机查看讯息?在放学的前段时间,孩子会想今天谁会给我或者我会跟谁发短信,聊扣扣。不知不觉就在这种惯性幻想和罗织梦想中,结束一天如此“充实”的学习生活。
2,中午或晚自习放学回家,孩子是否机不离手,上厕所、写作业、吃饭、睡觉是否抱着手机?有时候,我通过班级的扣扣群能够查看到不少学生凌晨一点时候还在欢乐地聊天。这就难怪第二天早上的第一二节课打困,某些科目某个章节存在严重“瘸腿”的情况。
3,孩子没有手机,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或生活?据调查,我班有不少同学至今没有手机,学习成绩一路攀升,心态稳定,学习习惯良好,注意力较高;我班有不少同学至今手机常伴左右,晚上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刷博客,成绩不断下滑,心态不稳定,大喜大悲,经常犯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下课找同学讨论所见所闻所感。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也是在一直寻找如何更好的让孩子们放下手机,拿起课本的方法。比如:
提前做孩子的心理沟通,用励志话语鼓励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到学习上,旁敲侧击地让他们把手机放到我这里或者主动交给家长。像杨劭杰同学把手机放到我这里,周末再拿回家;党梓桐把手机交到我这里,截至目前已经坚持两个月没有碰手机了;张雪和张子建同学主动把手机交给了家长等等。
我还是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清晰地认识到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学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虽不至于短时间里彻底断绝手机,但是做到统筹兼顾也是蛮好的。
现在,网瘾少年倒是非常少了,沉迷手机游戏的人多了,并且越来越趋于少龄化,经常见到一群四五岁的孩子抱着手机,带着厚眼睛,专心致志地在游戏里四处“拼杀”。
虽然我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但我还是真心向广大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1,多和孩子沟通,建立父母之间的“游戏”规则,不能借口工作忙,没时间教育孩子,放纵孩子的业余时间。
2,尽量别给孩子配置智能手机,必要时可用老年机代替。学校办公室都有办公电话,有事情和班主任联系。
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良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尽量做到孩子面前不玩手机游戏。许多孩子反映:自己沉迷游戏是由爸爸带出来的。
4,密切注意孩子的交际圈,尽量避免孩子和沉迷游戏的交朋友。培养孩子更好的乐趣,比如,看书、篮球、跑步等等。
5,手机放在家里的,父母应该压缩孩子放学后玩手机的时间,睡觉之前,一定要没收。或者,周一至周六严格控制,周六日可以放宽。
6,警惕孩子挑战父母的底线。切不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该严格管理的时候决不能不管不问。虽说以后工作的门路很多,但高考这条路一定要走,并且一定要走得好。
(17.12.10有感于郑大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