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看童话总会觉得那是成年人的电影,各种反映,各种感悟。
而小孩看电影,看的是色彩,夸张的人物表情,和绚丽多彩的主人公经历。
小时候一直以为白龙是个女孩,看不出各种台词深意,对千寻的小孩子脾气也全然不觉,在那时看来这些都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故事。
就像是童话里公主总会等来自己的王子,
仙女总会突然出现送你一双玻璃鞋,
圣诞老人会在深夜悄悄往你臭袜子里扔礼物。
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wife,放学后的娱乐方式不外乎是,和小伙伴们玩躲猫猫,宅在家看电视,看书。
其中最是喜欢看电视,一坐在电视机前,就立马开启了入定模式,那着迷的,周遭的全部声响都自然屏蔽,和电视一起步入心流模式。
但当时的电视节目都是电视台操控,你无法对它进行任何的快进倒退,而且很多想看的片都只能等指定的时段,在此之前还要经过漫长又反复的广告折磨。
以至于,对于喜欢的节目,我每次都能准确掐算出它的广告时间,切换至其他频道,待那波广告结束,再麻利的切回来。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电视节目看的如此麻烦,这才导致那时的租片行业如此发达,当时我就特别喜欢租各种动画片来看,其中就有千与千寻。
老实说,千与千寻是我反复看得最多的动画片,当时还老拿剧中的那句"吃太多会被杀掉哟"来调侃我爸。
儿时的想法总是单一而纯真,看到电视里男女主角拥吻的画面都会捂着眼睛,羞红脸。
随着时间推移,那些记忆会慢慢变形,蜷曲,模糊,然后凝成我们胸口上的朱砂痣。
不痛不痒,只是斑驳的红。
前几天,大概是受了千与千寻这部电影的影响,朋友圈刮起了一阵怀旧风。
有个朋友就晒出了他童年吃过的糖,
这糖。。。我也不知道是啥。
人家还是个小鲜肉。
话说在我那会儿,流行的是跳跳糖。
就是那种不仅自己五颜六色,还能把你舌头染得五颜六色的糖,顾名思义它的特点是跳!只要入口,那家伙就会在你的舌头上肆意妄为,兴风作浪。
当时,小伙伴们还争相张嘴让别人看看嘴里的跳跳糖是否真的在跳。
当然,跳跳糖是不会跳的,跳跳糖中加入了被压缩的二氧化碳,入口时外面的糖化掉了,二氧化碳才会“跳出来”,在嘴里遇热气后产生了推力,才使得跳跳糖颗粒在嘴里蹦跳。
小时候的乐趣总是简单而便宜,不需要知道它是啥原理,一包跳跳糖就足够在嘴里蹦跶一天,跟小伙伴们“显摆”。
小时候的视角也总是清奇,不管女配们多么倾国倾城,眼里也始终坚定女主最美。
就像在我心中白龙永远是那个会变身、会在天空飞的漂亮小姐姐。
可惜时间过的太快,
那些走过路,看过的书,摸过的鱼,捣过的蛋,都不能再重来。
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