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所谓“对”是指有一群学者发现了某个问题的最新最科学的解释或做法,并得到世界上绝大部分人的认同。所以“对”只是一个大多数人的共识罢了。
当年共识了“天圆地方”是对的时候,也不曾知道后来被推翻了。他们没有那么长的生命去得知他们是错的,所以在他们的概念里,他们对了一辈子,而且非常值得骄傲。
在科技不断进步人类不断进化的背景下,对错的意义不大。最大的时候,我觉得是辩论赛的时候吧!然而辩论赛的初衷也不是分出对错,是练口才来着。
我们在出生到学生到社会到家庭,会有很多时候似乎需要分出对错,其实不是的,说白了是分出哪个更好。而人们因为太多时间太无聊而会追究对错,大多数是为了面子和增加自信。
出生。
照顾你的父母亲友,会告诉你这样对、这样不对。长大了你会发现,所谓对就是通常这样做错不了,60分的样子,不必冒险。又或者是这样做比较方便我去照顾你,比如去超级市场的时候就会告诉你乱翻东西是不对的,吵着要买薯片是错的。
真心话是要告诉你超市有它的规矩,可以选购不能乱翻、吃了薯片会上火感冒咳嗽,要看医生吃药令人心疼令孩子受苦。到了公众场所就不愿表达,实际上说了孩子也不会听,他已经被好玩所吸引和迷惑,哪里静得下心来?
更好的方法是自己在孩子睡着的时候去超市,或者去之前说好不能买什么能买什么,不然就不带上他。
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他能意会。关键在于说的时候要耐心、不带任何脾气。不停地重复,就像训练宠物一样。找个闲时假装要去超市,事前和孩子商量、告知他规矩。然后带他去,如果不听话,马上撤退。如此反复多次,他必定能懂。
问题来了,照顾者愿意为了你的孩子花这个“无聊而搞笑”的游戏时间吗?
但孩子都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呀!
学生。
当你长大到去学校时,你更多地听到对和错,我们之前聊过,这是为了方便理解。
你要尊重老师,不代表要无条件认同。如果你早餐吃多了午餐吃不下,那就当一个量力而为的孩子,不要去为了老师说不能浪费而撑坏。那条网红的撑死了的新闻,之所以发人深思就是在于“老师说”。尽管这样你可能会被贴上“浪费食物不听老师话的孩子”标签,但是无所谓,因为你是个有主见的孩子,我为你骄傲。
这里提到的新闻就涉及典型的对错问题了。老师对不对、孩子对不对。他们从角色出发,初衷都没错。只是现在论对错,意义大吗?比一条人命大?当天的结果,是往日的教养累积出来的。
社会。
在社会,你更多的是自己思考所谓的对错问题,没有人愿意多说你对还是错了。反而对成年的你说你错了的人,也许确实是贵人,毕竟当面批评人是需要付出昂贵的社交代价的。
你会接触到很多模糊的界限、两可的答案、擦边球、灰色、不择手段、毁三观……大可以看作是每个人成长的方式,不需要去判断、纠结、愤怒他们的对错,只要你有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他们的对错与你无关,除非他们侵犯了你或你想要效仿他们,否则就让他们去吧,还有法律和道德。
如果法律和道德规范不了,那么你也许不能正面去硬碰。这又是另一个大的话题了。
又一个对错问题了,他们的灰色真的错了吗?从推动完善法律漏洞的角度,他们是有杰出贡献的。
家庭。
等到你成熟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去组织家庭。是的,从现代心理学的文献上可以看到,组织家庭要么就是成熟度足够,要么就是借由组织家庭完成投射。
单身狗大都是不够成熟或不敢于用恋爱结婚的方式促进自己成熟。噢,虐狗了?题外话。
按这个逻辑,你的伴侣将是和你一样成熟的良人,以及帮助你走向更成熟的贵人。你们自然是相互珍爱的,但生活的琐碎却不得不摊上些“对错”事。譬如结婚的房子的木地板要白色还是黄色;譬如婚礼是中式还是欧式;孩子是一个还是多个;孩子的奶粉牌子……总有一件小事会故意挑战到你们的对错判断心。
那就多沟通吧,讨论出一个更好的方法,也许你们俩说的都对也都错。重要的是别较真出谁对谁赢,为了对而对将会失去更多。
世界上有没有对错不重要,不去强调对错,共同推进事情良好地向目标发展才不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