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旅程:里园记景
回来已经三天了,还从未象现在这样,时不时地会想起里园一花一景,这个只住了一晚的地方。里园给我的感觉真的很特别,它是一个私家花园,是园主人捧在手里的珍宝。里园没有多少商业气息,倒象是园主人在悠游之余,随缘寻找能与他们共同赏鉴这方珍宝的有缘人。
特别处一:年代感
里园是很突然的出现在视野里的。
那天,我们出发的时候下着雨,路上也有点堵。从市区驱车到乡间大概花了三个多小时,拐进小路,沿河行驶,看到周围的农居,心里着实有点失望。而就这时,毫无预兆地,里园就直直地跳进了眼帘,一带粉墙,两扇黄铜大门,青砖绿瓦,就只觉得心“咚”地被敲了一下。。。。。
如果说旁边的左邻右舍展现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里园就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古宅;如果说邻舍象九年义务制教育下的流水线产品的话,里园就是古典小说里的大家闺秀。
黄铜大门隔开了门外的乡野纯朴,锁起一方精致雅趣。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方寸之间都显主人的巧思。
推门而入,迎门的照壁前,条案上供着一瓶鲜花,两边各有一只半人高的落地花瓶,是浓艳的墨绿色,寓意着平平安安吧。
顺左手向前,打眼就被园子中心的一方池塘所吸引,围砌池塘的石头,玲珑可爱,姿态各异,岸上错落有致摆放栽种着花草盆景,绿荫匝地,池塘里游鱼可数,不时地游上水面,吐个泡泡。
池塘正对面有一间舫阁,重檐攒顶,悬着一方“惟吾德馨”匾,舫前的平台最适合观月。
里园的女主人说:接手这个园子的时候,其实已经很破败了,园子里都是大树,显得阴森森的,他们用了好几年,把原来的柱子一根根重新打磨上漆;屋顶的瓦片都是一片片从民间收集来的,共收了四千多片,专门找了修古建筑的工人来铺这些瓦片;“惟吾德馨”舫里,地上铺的方砖,有个好听的名称叫“金砖”,据说其工艺跟北京故宫地砖的工艺一脉相承,烧制成品后用桐油浸泡过,越用越亮,且能防潮。一砖一瓦皆有来历,无怪乎,一踏进这个园子,就有被厚重的年代感所震撼到。
特别处二:人文风流
里园,除了建筑让人感受到特别外,就是她处处流露的人文雅趣,意境风流了。
一、听雨、观鱼、赏月
这是里园的三大景点。进门左手回廊中间,面对池塘,摆放了一几两椅,墙上挂着四幅瓷画,画的是古仕女图,琴、棋、书、画。里园的女主人说,下雨天在此处喝茶、徘徊,听雨打蕉叶,最是能驱除烦扰。
当天夜里,一场细雨,晕黄的灯光下,听着声声蛙鸣,着实令人若有所思。
“闲步观鱼”与“金樽对月”东西相对,两两相望,一在入门右手回廊处,一在舫阁平台,闲步观鱼处,正是池塘水生植物稀疏处,人坐廊下,倒影入水,再略挥一挥手,大小鱼儿争先恐后游来,想是主人寻常在此处喂食吧。
舫阁前的平台,设有桌椅和遮阳伞,金樽对月的名称取自李白的名句“莫使金樽空对月”,主人颇为得意。说这是园子一大胜景,每月农历十五、十六这两天,一轮满月正正挂在这方天空正中,无遮无挡,清辉满身。
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惟吾德馨”舫位于整个园子的后端,这个建筑飞檐翘角,四个角向天空翘伸,象飞鸟展翅一般,灵动活泼,韵味十足。是园子的点睛之笔。
室内四壁悬挂着书法作品,印象最深的有两幅:一幅写的是南怀瑾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一幅是左宗棠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回环朗诵,口齿噙香。虽然并不能做到,但是不防碍对能做到的人的钦佩。
大数据统治的时代,其实活得更艰难,你可能并不能确定接收到的信息真实性,却已被裹挟其中。看似自由的现代人就如羁鸟、池鱼,在互联网这张无形的尘网中挣扎求生。有的人求名,有的人求利;有的人可以为了信念,一腔孤勇,砥砺前行;有的人自恃聪明,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
唯一的遗憾:没吃好
平时对吃也不是很在意。可是出来玩了,吃住就变成最在意的了。里园风光好,处处中意,就是只供早餐太遗憾了。
下次如果再去的话,要带好各类吃食,甜食、卤味一个也不能少,里园没有烟火气,烧烤就算了。选在月中去,在“金樽对月”台前,摆上无骨凤爪、上海熏鱼、椰汁西米糕、草莓大福。。。。“莫使金樽空对月”嘛,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月至中天,明晃晃地悬在眼面前的大月亮,美食、美景,方不负人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