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观的来说,《小偷家族》又让我看到了那个可以让我彻底安静下来欣赏电影的是枝裕和。
清淡却着力巧妙的情绪铺排、生活化的风格、娴熟的叙事技巧、戳中人心的社会问题,再加上树木希林熟悉的声音,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是枝裕和的电影。
而这部电影更可喜的是,在表达家庭生活,表达一家人之间美好情感的同时,是枝裕和也有了对这些特殊人群更深刻的思考,以一个更加冷静客观的角度引导观众去思考很多社会问题——关于原生家庭、关于家暴、关于法律和社会现实的冲突,这是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中的新的突破。
同时,一度担心步入中年的是枝裕和会越来越接近一个慈眉善目的中年大叔,反而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是枝裕和依然有许多荷尔蒙暗流,有自己鲜明主观态度的表达。
这一家人是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出现的最完整的一个家庭,它囊括了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
而在他之前的很多电影中,那些家庭往往是有某些角色是缺席的,更多的表达的是那些家庭中的缺席者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
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小偷家族》则利用这个庞大的家庭寓示了一个底层人士,一个小偷的一生将会是怎样的。
他也许会像由里一样因为原生家庭的抛弃而进入社会底层,最后像奶奶一样在应当关心他的人并不关心他的状态中死去。
在这些底层小偷的卑微生活背后,在电影没有诉说的部分中,有着细思极恐,令人揪心的残酷到荒诞的社会现实。
这种冷漠的社会现实恰恰造成了小偷家族这样的悲剧命运的轮回,从由里到奶奶,那样的底层人士的一生,都充斥着无法摆脱的社会伤害和个人悲哀。
但是在表现这种传承性的时候,是枝裕和在这部电影中用了一些与他水准不符的,功能化有些过头的隐喻来表达这种他曾经轻轻几笔就能描述出来的家庭传承,包括金蝉脱壳、祥太的成长和由里的掉牙,他们可能远不如《比海更深》或《步履不停》中用书和黄蝴蝶就交代出来的家族传承与更迭来的那么力道强劲。
这样的一种家庭传承,势必带来的是小男孩的觉醒,乃至在男孩心目中父权伟岸形象的崩塌。
首先是治的神奇魔术被当做骗术揭穿时,祥太开始认识到治并不是那么的值得崇拜。
伴随而来的也就是祥太开始对偷窃这件事情产生怀疑,他需要思考清楚什么是偷,什么不是偷。
而祥太开始真正认识到偷窃是一种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是治和亚纪分奶奶的遗产时,这样一件事情让他开始认识到偷窃原来是不好的。
他被教育“超市里摆出来的东西都是大家的”,所以拿超市里的东西并不算偷,但奶奶的东西,他明确知道那不属于治和亚纪。
然而讽刺意味恰恰在这里,这样一件分钱的事情,反而在他们家恰恰是最可以被理解,最不算偷的事,但这件事最终让步入青春期的这个小偷拥有了更加冷静的价值观,并最终选择了让这一切偷窃的生活终止。
祥太仿佛隐约看到了这个小偷家族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造成的悲剧。
最后,当祥太开始直接质问治是否想要抛弃自己的时候,他的这个直接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最终打碎了治在他心目中原本的父权形象。
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成长之后的男人在事过境迁之后更加复杂与微妙的惺惺相惜,彼此依恋之情,是祥太最后没有喊出声来的那声爸爸。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我仍然认为删减部分对这部电影的表达的伤害是很大的,我觉得是枝裕和在中国首映会上说删减影响不大估计也就是官话。删减的关于“性”的部分镜头,反而是这部电影的关键,是不同于以往的是枝裕和的地方,是能够让是枝裕和的影迷进入电影院能感受到新的惊喜的地方。
治和信代的雨中求欢完成了对治说“我们用心联系”的更立体的表达,给了刚刚失业的信代一个更完整的人物表达,这里都没有了。
而亚纪的性,也正是她作为这个家庭中青年人的成长的关键。上头真的是什么都是一剪了事,希望早日看到中国在删减这方面改观。
电影最直戳人心的地方在于,当我们从一开始看到这家人偷东西觉得和三观不符,比较反感,到后来逐渐开始理解、同情、喜爱这家人之后,导演又突然从警方的旁观者角度来引导我们思考这些人做的事情到底是对是错。
更理性的来看,这些人其实确实是有罪的,他们从来没有被冤枉。甚至,这一家人其实有能力可以依靠自己的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种甘居底层,以偷窃为生的生活的。
警察在这场事件中的处理也是那么合乎情理,并没有社会偏见或者体制的残酷被表现出来,他们也确实是秉公办案。
但当我们面临他们的那些问题——诸如“生下孩子就一定是孩子的妈妈吗”时,却发觉到社会制度和法律在面对这样的情形时依然力不从心,无可辩驳。
当善良、犯罪与亲情并不矛盾的时候,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处理,这是是枝裕和在这部电影里提出的全新的思考。
我们一无所有,只有爱,比海更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