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不知道如何开始写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应该包含什么?
如何才能有逻辑的输出一篇文章?
迷迷糊糊的我,像一只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
一会看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收藏;一会觉得那篇也很不错,收藏。
但是,收藏之后就再也不会看它了。
这对于想要写文字对的人来说,没有任何益处,当然不会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应当做的是:知道文章都包括哪些部分,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都用了拿些论据支撑等。
来看看画酒提出了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
为了更有力且更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画酒认为,应当先解决“最大的石头”,也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问题。
他运用采铜《精进》中的“图层工作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篇论文的图层可能包括: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用于解释说明的案例和故事、必要的模型图和概念图等。
假如一篇文章按阅读次序有A、B、C三个部分,那么我可能不是把A写好,再写B,再写C,而更可能是把A、B、C的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都先写好,然后集中寻找案例素材,并分别填入A、B、C,再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图示等。”
以提高写作速度为目的,述说类文章写作应如下分层:
第一层 :观点提出、大纲写作
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提高写作速度
问题产生的原因:小说写作与文章写作各有四个原因……
解决问题的思路/依据:不必苛求完美/图层工作法
提出可执行的建议/方案:如何将图层工作法运用到小说写作与文章写作上……
简单总结:总结语。
第二层 :填充骨肉
就大纲写到的每一部分补充更进一步的细化与说明。
可能用词太俗套,可能某些部分写太多,某些太少……不管它,写下去。尽可能保持较高的写作速度,在需要案例填充的地方作标记。
第三层 :修改与排版
第三层的工作比较杂碎,不过也有先后顺序。具体的顺序如下:
1、大手笔增删,同时初步排版。补充案例、增加过渡语、寻找图示、初步排版……这一步需要较长的时间。完毕后文章基本成型。
2、进一步修改。这时的修改主要在细处。如检查/修改错别字,调整字体/主副标题。
3、寻找与本文相适的配图,用自媒体编辑器排版。导入后台,再次排版检查,随后发布文章。
图层工作法只是一个好用的工具。然而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表面性——并不能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
所以,虽然看完这篇关于写作的书还是感到一头雾水,帮助并不是很大。
故认为,想要写文,必须有持续输入,结合自身经历,或者身边人的经历以及社会现象,
得到自己的感悟。
别人的感悟再多,也都是别人的。
没经历过,体会就不会深,道理就不会讲的通俗易懂,就不会具有逻辑性。
生搬硬套不是写文的目的,真正弄懂教会自己和别人才是。
今后,在写作这条路上要做的就是大量、甚至超大量的阅读积累与写作练习。
而不是什么几天要写作变现等等功利性的写作。
总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