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400多页的一本小说用时近70天,且跨了年度。如果我说这本书很精彩,你会信吗?
我信!要是为读得慢找原因,我能找出一千个,且保证并没有书不好看的因素。前面因为繁体字看着太累,我试图寻找电子版替代,却一无所获。直到故事结局才惊觉大陆的译名为《熊镇》。心心念念的大结局是熬夜看完的,谜底揭晓,我却被困在熊镇里走不出来了。即便如此,细想之下,我并没有准备看后两部的勇气。
整个故事有点倒叙的意味。开篇作者就描绘一个刺激的场景——某个深夜,一个年轻人拿着一把双管猎枪,将枪抵在另一个年轻人前额,扣下扳机。为了这个开始,我的心绪在过程中无数次翻转,多次感受到作者这种写法的“恶意”。他狠狠地牵引着读者的心神,让读者望眼欲穿、欲罢不能,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遍遍去揣摩——拿枪的年轻人是谁?至于被枪抵着的那个,倒不用过于费心,目标很清晰。
很骄傲的是尽管很好奇,但全程自己没有跳跃到最后去找答案,这都是作者精彩文笔的功劳。因为对外国作家不熟悉,或者换个说法,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他——菲特烈·贝克曼,瑞典的80后超人气作家。据说贝克曼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是用尽全力在写这部小说。读完之后非常认同这个说法,尽管作者的技艺高超到让人觉得处处的精彩都是信手拈来的。
一部小说读下来也被我粘满便签,这足以说明问题。故事的前200页都是围绕大熊镇的群像众生,不断铺垫镇民对冰球的热爱以及冰球对小镇的重要性。在对故事好奇心的衬托下,这些铺垫不免显得有些冗杂。但真的意外发生时,才意识到作者手法的高明。他犹如一个手艺精湛的艺术家,用看似杂乱的线条随意涂鸦,但渐渐地,随着涂鸦的增多或者视角的转变,你会惊讶地怀疑:发生了什么?我明明没有眨眼睛,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变化?是的,就是这种效果。
前面的铺垫没有一丝丝废料,每一句每个字都有着自身的使命,让那些不一定理解冰球和大熊镇的读者,跟随着点滴的铺垫,在大熊镇里找到相应的角色,好理解接下来故事发展的合理性。
成立了70年的冰球馆,依旧悬挂着“归属、价值、文化”的横布条,尽管已经陈旧,尽管已经不一定有人去注意。可是它依旧静静横在那里,需要的自然会自己去寻找其代表的意义。老教练曾经为自己的弟子们解读过这六字箴言。归属是指我们向同一个目标努力。为了达到目标,我们接受自己被赋予的角色。价值是我们信任彼此,爱彼此。文化是鼓励球员做所有我们允许他们做的事,不光是我们叫他们做的事,而是我们事后不会跟他们算账的事。
六字箴言在220页之前出现过很多次,可在被老教练如此清晰地解读之后,在那个意外发生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哦,不,是藏在了每个人的言行中。不管他是不是冰球队的一员,只要他是大熊镇的一员,都没有逃过这六个字。不管对与错,仅凭个人立场。
意外发生之前,我们可以有一千个愿望。意外发生之后,我们只有一个愿望。
意外发生在15岁的玛亚身上,是的,还是个女孩。每个人都会讲那件事,也会有人告诫女孩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可能是在慢跑道上被袭击,被痛殴之后拖进无人的暗巷;可能是在酒吧里,陌生的男子趁你离开下药,将你关在某个角落。他们告诫所有的女孩子这类事情会很容易发生,也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可是从没有人告诉过女孩们,这种事也会这样发生:对方是你认识的人。你信任、一同分享笑声的人。就在对方孩子气的房间里,墙上满是对方的骄傲,楼下是满屋子你的同学和朋友。
15岁女孩的抗争在17岁运动员男孩的身下注定是失败的。于是,意外和悲剧同时到来。
在意外来临之前,我穿插进读了名为《同意》的纪传体。那是近50岁的作者将自己13岁到15岁的经历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一本书,那也是一位女孩,当时她才13岁。
这两个事件中,两位女孩母亲的不同态度冲击着同为女孩母亲的我。我对“母亲”这个词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酷酷的母亲不仅仅要做女儿的朋友,更要做好女儿的引导和后盾,任重而道远。
玛亚为了不伤害自己所爱的人,准备自己承担所有的哀伤。但最终,她为了保护更多的女孩不再受到伤害,她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哪怕毫无意外地伤害了自己所爱的人。
这个过程中每个角色的反应都在情理之中,读的过程仿佛自己身处冰冷又黑暗的大熊镇,沉默又振聋发聩。刚满16岁的查克,长久以来都惨遭校园霸凌。他几乎有半辈子都在思考如何结束自己,在自认为失去了唯一的朋友支撑时,他决定用绳索和水桶了结自己,并用此来惩罚所有人。但最后的最后,他将水桶用作他用,谢天谢地,他活了下来。毕竟,活着,就有无限可能。
人们在惩罚或欺辱一个人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剥夺他的名字。小镇上大部分人都这样做了,于是,玛亚没有了名,也没有了姓,只剩下不堪入耳的称呼以及“那个少妇”。此时,那个17岁的运动员,依旧是个无辜的男孩。
在弥漫着压抑的氛围中,我突然意识到调皮的贝克曼早就埋下了伏笔。17岁男孩名为凯文,姓厄尔道。书中每一个明确出场的角色都有名字,除了凯文的父母。他们出场多次,都是以“凯文的父/母亲”出现。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在哀伤中笑出声响——贝克曼,你真幽默~
“初期调查结束,证据不足”。十个字算是警察给玛亚以及家人的交代,却不管你是否同意。于是,开篇的场景终于上演。是的,拿枪的年轻人,是个女孩,她只有15岁。
女孩将枪上了膛,却没装弹匣。因为她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审判带给自己伤害的男孩,她要他也一辈子恐惧黑暗。她,做到了!她没有将自己和家人停留在黑暗中,她,做到了!
这样的开始和结局,如何还能将我困在大熊镇。这要归功于自己是一名“天生爱做阅读理解的中国人”!
“阿麦、查克、波波和班杰明:两个刚满十六岁,两个即将满十八岁。十年之后,他们其中两个将成为职业球员,一个会当爸爸,另一个将已离开人世。”这句话看似不经意,我回过头又读了一遍,然后,我被困了!
人生如同大熊镇,每个人都身处自己的小镇之中。我们面对的或许不是冰球,也不是玛亚的意外,但我们总会被归属感束缚,为价值感挣扎,甚至在文化的名义下丧失自我。在这些困境中,愿我们都能如玛亚般勇敢,不惧黑暗,不畏伤害,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也为他人点燃一盏灯!
阿淼写于2025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