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总是能引起共鸣,《发现母亲》无疑是这样一本好书!当学校发给我这本书的时候,我像以往一样,微微一笑,不以为然,束之高阁。我喜欢自己挑书阅读,不喜欢被人强加,尤其不喜欢单位作为政治任务推荐的东西。而随着阅历的增加,本人对书籍也越来越挑剔,觉得流于形式的东西,读了也没多少意义。
但这一次很不同,学校在发放书籍之后,还规定了作业——读书心得。我是硬着头皮打开此书的,但随即就被深深地吸引过去。是的,我的目光再也无法离开,本书非但不枯燥,它还给我以震撼以教益,我一口气读下来,觉得获益匪浅。
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的生活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亲生后母现象与留守儿童的思考。作者认为孩子童年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等到稍大一些回到父母身边,会跟父母很生疏,很隔膜,甚而至于敌对 。父母对孩子的打骂所造成的“苦痛绝非是平常的,也绝非是可以容忍的,他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是残酷的,而且常常是毁灭性的”。在书中王东华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目的是叫父母尤其是母亲重视对孩子童年时期的关爱和教育。我也曾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有过那种久久未愈的伤痛,所以对王先生的经历和他所举的一些案例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国现在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小与父母分离,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疼惜,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成为问题孩子,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普遍的关注。我读了本书之后,也想大声呼吁:“再也不能让这类悲剧重演了!”
令我震撼的是书中引用的斯特纳夫人的一段话:“ 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绝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这句话强调了母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我国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包括我自己身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对孩子从来也没意识到过早教的重要,这是何等可悲!
本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挖掘了中国三千年里的母亲危机,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我从书里了解到家庭教育,母亲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事实上,现代中国已很少家庭教育可言,诸多问题少年的出现都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作者说:“伪劣产品的本质在于伪劣母亲。”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那是无法估量的。没有家庭教育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道德、生活质量的下降。
本书里,作者把“神童”与“天才”清楚地区分开来。他强调孩子在早期受到良好的教育,能让先天遗传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后天勤奋更加有效。而早期教育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来自于母亲。本书也探究了中国教育的很多误区,分析了道德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作者指出我国教育要高度重视潜教育:习育与化育。不能仅仅停留于智力开发的显教育上面。作者说“气概、品德、意志、智力这四者之中,只有智力才是‘教’的,其他都是‘育’的,由此可知潜教育的重要。‘教’可以培养出神童,却培养不出天才;‘教’可以培养出才子,却培养不出大师;‘教’可以培养出士兵,但却培养不出将帅;而只有‘育’才能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生。”王东华先生强调的是父母行为对孩子的感化和影响。
我是一个母亲,也是一名教师。但我首先是一个母亲。面对我国的教育现状,面对那么多因为早期教育,母亲教育缺失而造成的问题孩子,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进行这方面的补救。在我的岗位上,用母亲的心思和态度去言传去身教,努力使我的学生成为性格健全的人,这是我应该尽全力去做的事情。也是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