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人?
“哇,这部电影真的好好看。”
“这种烂电影你也能叫好看?”
“XXX和XXX真的好像啊。”
“这也叫像,麻烦你挂个眼科谢谢。”
无论什么话题,只要他一张口,顿时会让你失去讨论的兴趣。
于是乎我们给这种人起个称号,叫做“杠精”。
无论什么问题,他们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和你揪出你的毛病并且与你进行一番殊死的搏斗,然后利用他的“才智”把你“杠”得体无完肤。
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杠精”的含义逐渐趋向了泛标签化,变成了有些人遮掩自己错误观点的“利器”。只要有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和,便可以使用“杠精”这一大棒来当做决胜的法宝。
比如说,在微博下出现了一个和博主不一样的观点,下面评论就会有人写到:“杠精又出现了。” 一时间,仿佛所有的人只要发表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便可用“杠精”这个标签来标榜对方,给自己所同意的观点奠定胜局。
因此,很多人便找不到抬杠和正常发表自己观点的分界线了。 其实为什么我们觉得有些人在抬杠,根本来讲,这些人没有很好地把握两点要素,第一是“场合”,第二是“度”。
所谓场合,就是要明白对方在说这个话时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和态度说出来的。
例如,一个人在朋友圈发到:“这个小哥哥好漂亮啊。”这时候发的人的目的并不是来征求别人的意见,而是单纯地想表达一种赞美,所以在这种场合如果硬生生地去反驳别人的话,就不免会给人一种“抬杠”的感觉了。
再比如,当你的朋友在和你闲聊时,他对你说:“原来XX国的人都这么好看啊。”这个时候如果你本着说话做事绝对要一丝不苟的精神来反驳,义正言辞的指责对方:“XX国的也不是全都好看,你这叫以偏概全。”便会让对方瞬间失去与你继续聊下去的兴致。
拜托,现在是在聊天,不是在探讨实验报告,对方随口的一句话让你硬生生地噎了回去,或许你自己认为自己纠正了他的一个错误,但实际上这种行为除了使得气氛变得尴尬以外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所以,被人称作“杠精”的小伙伴们,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没有注意当时说话的场合而一味的“实事求是”。
在《人性的弱点》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又一次主人公去参加一个宴会,在宴会上他身边的一个人与他因为一句话的出处而产生了争执(其实主人公是对的),最后他们选择让坐在一旁的加蒙先生---------一位权威人士来替他们裁决,结果加蒙先生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当晚上回家时,主人公问他为什么要说谎时,加蒙先生说道:“我们作为宴会的客人,为什么要让别人没有面子,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非要与他争辩?”是啊,有些时候就是因为太喜欢表现自我,总是想着在每一个场合都要把自己推到舞台的中央,从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不仅让他人没有面子,而且自己也没有得到自己所期待的的赞许。
所谓“度”,就是指的你认真的程度,比如同样是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便是被人认为是正常的对话
“你看这款化妆品的效果好棒啊。”
“其实也没你说的那么好了。”
“可是可是,你看看那个XXX,她用后效果特别特别的好。”
“那你也买一个试试呗,或许你用完后比她还漂亮呢。”
这样的对话中,虽然也有反驳,但并没有揪住一个问题一直进行争论,在发表完观点后便巧妙地避开了争论,所以可以使得对话顺利地进行。
如果只是死死盯着一个问题非要辩出个是非黑白,那就会让人产生抬杠的感觉。
“你看这款化妆品的效果好棒啊。”
“其实也没你说的那么好了。”
“可是可是,你看看那个XXX,她用后效果特别特别的好。”
“这款化妆品无论从配色到亮度都不好看,而且性价比一点也不高。”
“哎呀,我只是想买一个随便试一下啦。”
“这款真的不好,你看这么艳的颜色根本不适合你的脸型和肤色,你涂上去一定会特别丑。”
“我都说了我只是随便试一下······”
上面的对话就是忽略了“度”的问题,那个不同观点的人一直在抓住一个“是否好看”的问题与别人争论,试图分出个高下,而没有在明知道对方不会听取你的意见时实施巧妙的转移话题,所以便给人一种“你在抬杠”的感觉。
其实抬杠也并不一定是个缺点,例如在工作上和学习上,有事我们确实需要和别人来“杠一杠”,这样才能做到精益求精。但在平时的生活中,这种“杠气”还是稍稍收敛一点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