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8
今天阅读的是梅德明和王蔷主编的《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的第五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新课标)的第一节——新课标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第一条建议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课程内容开始好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改变碎片化的脱离语境,教授知识点的教学方式,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明确交集中各方参与者的身份和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语境和参与者身份选择得体的语言形式,开展有效的交流。
第二条建议
关注主体意义,制定这项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要能够从单元的整体视角来分析单元主题和内容,设计好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三条教学建议
深入研读语篇,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
研读语篇是指什么?也就是读者对一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做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我们建议老教师在深入进行文本解读时,主要回答三个具体的问题,第1个是what回答语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第2个回答的问题是why记语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语片所存在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或者说分析一下作者或者说话人传递了什么样的意图,情感态度或者价值取向,第3个问题回答how 即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内容结构与篇的编排,段落之间的关联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一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以及语言特点是如何为主题呈现服务的。
第四条教学建议
强调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学习的发生不可能只通过单方面的讲解实现,而需要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在这些活动中能够运用语言去理解和表达意义。
第五条教学建议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条件。
在教语言的过程中,要能够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选择,如何去判断,如何监控自己的学习,并在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第六条建议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当代社会所提供的实时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使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可以跟远距离的人甚至不同的课堂建立起课堂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宽学习的渠道。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实现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有机结合。
第七条教学建议
要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不但要说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特别明确的告诉学生活动的要求,并且所提的要求,应有利于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在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观察,比如学生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特别是要倾听他们的语言,全面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并据此提供必要的支持。
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教师。尽量不要去打断学生,不要过早的给予对错或者好坏的评论。
第八条教学建议
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教师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素养。Hell, 关注学科专业知识,深入研读所教的文本,不断用相关主题的知识丰富自己,在教学中实施和监控好教学,及时的评价效果,来确保教学质量。教学教师要把教学和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面对变化,面对挑战,教师之间需要相互支持和帮助,通过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克服困难,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形成教师之间在业务上,情感上,观念上的相互支持和合作共同进步。
今天的阅读内容,充分体现了佐藤学的几个观点:
1、“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儿童在宽松地、充实地学习,能让多种多样的想法产生出来。可以说,“润泽的教室”是一种气氛,一 种关系,一种安全,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融洽。
2、、师生拥有“被动的能动性――应对”的能力
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中心,在教师的教学中也是中心。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 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 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这样的教室就是润泽的教室。
3、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倾听时都该倾听什么呢?
(1)听内容:教师应倾听学生已说的话,含混的话,还有未说出的话。
(2)听心情:教师不只应理解,更应欣赏地去倾听学生的语言和情感。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
(3)听“异向交往”:教师应在倾听后引发和促进交往,尤其要认真 倾听学生“异向交往”的话语。
4、在“阶梯型”课程中,目标的达成被视为价值。在“登山型” 课程中,达到顶峰是目标,但其价值在于登山本身的体验及其快乐。在“登山型” 课程中,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速度登山,随着一步步的 攀登,视野开阔,其趣无穷。即便不能攀登顶峰,也可以享受攀登过程中有意义的体验。而且,只要不选择危险的道路,就不至于像“阶梯型”那样败下阵来。 登山型课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多途径通达目的地,改变单一路径达到教学目标的做法。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登山伙伴关系。伙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一起活动的。教师作为其中年长的、有经验的一员,在登山过程中起到导引、帮助同伴的作用。作为学生的同伴同样会帮助他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