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来到成都,怎能不去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据历史记载,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天使张凌到青城山,因青城山深幽涵碧而结茅传道。至此,青城山成为了道教的发源地,成为“第五洞天”。
到达成都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四人,结伴早上十点从成都市区出发,到汽车客运站乘车前往青城山。七月末的成都,气温适宜,下着微微细雨,绿水青山,真是个爬山的好日子。
青城山海拔并不过,但山势陡峭,爬行起来很是费力。因为时间紧迫加之同行的母女体力不足,我们选择了坐缆车上山。但是没想到即便坐了缆车,还是需要爬很久才能到达山顶的老君阁。
连续的攀爬,加上中途没有吃饭。中午一点到达上清宫的时候,大家都走不动了。同行的人遂提议,青城山就爬到这吧,休息一下我们就原路返回去都江堰。我当时虽然也很累,但是一听要打道回府,心里还是有些不甘的,毕竟已经来到青城山,而且山顶就在眼前,哪能说不爬就不爬呢?我于是决定在大家休息吃饭的时候继续朝上爬。
因为平常有锻炼的习惯,加上我是一个很怕让别人等的人。一路上我速度奇快,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能量。
在准备爬的时候,我已经问下山的人需要多少分钟,答曰半小时。当时心里想,天了个噜,这是要狗带的节奏啊。
但是我上下来回总共用了20min,我自己也惊呆了。所以回到上清宫的时候,同伴看到我都一脸震惊,泡面还没吃完呢。我并不是想夸自己爬山快,虽然也有那么一点点。(哈哈哈哈)。
坐定一个朋友问我,上面有什么呀?老君阁呀。
还有呢,有两只大乌龟。
老君阁是干嘛的,你看介绍没?没有,不知道啊。
那你上去就拍了个照啊,都没看是干嘛的啊?对。。。。。啊。
本来挺自豪的我,一下变成了霜打的茄子。我所想的爬到山顶,原来就是去练身体了?那,爬到山顶有啥意思?还值不值得爬?毕竟大家都放弃了!那都上去了为什么不仔细去看看介绍?如果大家都上去了,我会有上山顶值不值得这种想法么?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朋友说的话,想要找到一个答案。无独有偶,回来后我开始开《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书中的一段话也算是解答了我爬山时的疑惑。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而所谓满意,值得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选项开始逐一选择,如果有一个选项满足内心标准,那就会采纳这个选项,而不考虑其它,这种不通过对比待选项而选出最优的方法,即为“满意原则”。
换言之,一个人会不会做出相对好的决定,跟其所采用的标准是成正比的,即标准越高,待选项会越多,最终对比选中的决定也将更优。
其实在开始爬青城山的时候,我就没有做好准备,没有事先查阅相关资料,也没有去关注去的地方,完全抱着到此一游拍照留影的心态。
而在爬山的过程中,也只是拿着手机照相,没有去看各个道馆的介绍。到头来,花费五个小时的爬山,相册爆满删了很多之前照片,锻炼了身体,摄入了更多的氧气,过了眼瘾,多了一个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关于道教,道教建筑等等一无所知。
我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是说的旅行和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只是身体在路上,而不带着心,那可能只能算做原地踏步。
回想我的旅行,大多如此。说的好听是随性,说的直白点就是懒。内心抱着通过旅行扩大眼界增长见识的决定,事实上也只是去别人呆腻的地方去图个新鲜。
其实,把旅行上升到这么高的地位,也不是很妥当。毕竟旅行可以让我们释放工作的压力,缓解日常的焦虑。做到这点其实足矣。
每个人关于旅行的界定都不一样,如果能在放飞心灵的基础上,再收获点什么是不是更好?
去过青城山而对青城山还是一无所知的我,决定有机会再去一次。
如果再去一定会做好功课,毕竟来回机票那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