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曾指出,人生的三重境界:
一重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重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重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生追求与得意的哲学中,给出了最好的解释。
我们的为人处世,亦有三重境界:先见之明是为人处世的智慧,知人之明是待人接物的修养,自知之明是立身于世的成熟。
先见之明的智慧
先见之明:指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发展的有预见性。
我们常用见微知著来形容一个人善于通过微小的一面而推测出全篇,并能够使自己行之有效的处于有利之地。
从现代的哲学观点来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这又映衬着古人“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论调。
先见之明之人,能有从交织繁复的联系中抽丝剥茧的能力,抉择出事物本质的那条线索作为选择依据。
他们的能于万般变化中洞察世事,明辨事理;于泰山崩于前中沉着冷静,谨慎睿智。
三国时期,司马懿对于李胜的探视有先见之明,故而“装疯卖傻”,最终逼魏主“禅让”,取而代之,“三国尽归司马氏”。
未雨绸缪者不会临渴掘井。然在我们为人处世之时,最易亡羊补牢之错,最终累及自身,囿于囹圄之中。
知人之明的修为
知人之明: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知人之明者,管中窥豹,由容貌行为现人心。
苏轼曾在《拟进士对御试策》中写道: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知人之明的直接体现,便是做到知人善任。
耳边不乏这样的言语:我都开出高薪了都还招不到人或没想到招进来的是个负心汉,悉心培养最后离职。
其实说的便是作为管理层有无“知人之明”这层修为。
不尽职场,生活亦然。知人之明,可助我们于泛泛之交中找到那个值得真心托付的人。
古人常言: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
说的便是我们在待人接物中,常常会被乱花迷乱了眼,难辨事情真伪,常常落得识人不清,应了农夫与蛇的下场。
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先见之明可以是巧合也可是过人的智慧与预见力,知人之明可以是后天磨砺的眼力亦可是诸如刘邦之流与生俱来的能力。
只要自知之明例外,其他两者皆建立在对他们的处事中。人是感性且自私的生物。
我们可以理性地去评判其他事对自己的利弊以及其他人事的品行,但在对自身做出评价时去总会潜意识加以修饰。
因此,只有人成熟了,才能更为真切地审视自己,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会闹出螳臂当车般的笑话。
世间最可怕的便是,人一生都没有自知之明。终其一生,可能都坚信着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听不见规劝。
这不是为着目标而坚定不移,这是目空一切、狂妄自大。
当然,妄自菲薄也是不成熟的一种。与上面相反的是,更多人会在立身处世之时对自己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没有“成材”的潜力,而退却。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能践行于身,便是成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然不停地抱怨自己总是一错再错、遇人不淑时,可曾思量过人生这三重境界,自己连门都还没摸到啊!
鸽在说
我诉恰是你的心事,
便是你我不语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