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看了本书,《一九八四》。
确实挺不错的,最开始看到这本书还以为是村上春树写的,因为在某书店看到了一本《一Q八四》(作者:村上春树)
我看书有个习惯,喜欢先看书评,再根据书评来选书。而在大多数书评中总会时不时看到阔谈《一九八四》的文章,写的确实不错,基本上是从讽刺共产主义的角度去写的,如果笔者更加激进的话,就会写反乌托邦的。没看错的话应该都是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的。嗯,我也是围绕这个话题看的书评,觉得有些意思,便去找了这本书去看。但感触倾重有所不同。
说实在话,这本书内容上我看的不大仔细。不过也还好,这本书在情结内容上安排的也不是那么重要。
值得让我多看两眼的是乔治.奥威尔在人物思想意识上的安排。这个确实重要,我是说对我来说。尤其是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控制过去就是控制未来,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我感到了有点那个什么意思,至于到底是什么?这个有点语塞,不太好形容,自行理解。
(假设)在把乔治.奥威尔的这种描写放到我的身上来看,应该是如此的,XX控制了我,在我接收外界信息的时候,改变信息,让我空白的思考上加上一个固定的信息,比如现在的2即是5,5即是2。做小学加减法的时候应该是1+5=3,1+2=6。
其实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角度看这本书都应该是明智的。对,脱离了这个被奥威尔虚构的世界,我们还处于另外一个空间,有着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感知。也就是说,有着这个世界对人本身价值观的影响,存在一个本身认知能力。这点很重要。而想当然的我们一直还以为自己的这种被社会“培养”出来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如果接着上面来说,看这本书的不是我,而是温斯顿(小说中的人物),他会怎样想呢?嗯,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当时很纳闷,“子非鱼,安知鱼之所乐乎”。所以接下来我花了大概二十几分钟“抛弃”了自己本身价值观,虽说不太彻底,可是我也就这点能耐了。
嗯,我是温斯顿。看了本奥威尔写的书,书总详尽的写了各种被创造的词,可是我内心的疑惑就一个,这本小说有什么噱头可看?不就是一本很平常的小说吗?对呀,1+5就是等于3啊,人尽皆知。所以我无法对此产生刺激。(嗯,刺激在我认为是自己构造的人生价值观所做的遂。)但是我此时看见了另一本书,一本写到另一种与我所在的大洋国所相悖而论的虚构世界。(假设即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嗯,好奇怪!为什么1+2=3?为什么1+5=6?不可理喻,这本书有点意思。不错,不错。应该是本金典小说,一本关于反非集权的金典小说。
假如,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了?
自由,每次说出这两个字是都觉得有点空。但并不知晓其中一二。
在最开始一直停留的自由或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有可能在其中不包括自己人本身价值观的一个深刻认识,或许就是一个被世界无知环境的一个盲目愚从。盲目愚从,过渡到被格式化的固定自己本身价值观的一个过程,会非常容易,也非常没有抵抗的可能性。
到了那个时候,脱口而出的说“一加二等于六”或“一加五等于三”的自由是嘲讽的,是没有意义的,是麻木的,是一个任人操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