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特别喜欢读小说,常会把小说作为北京地区线下读书会的主题,去年12月我推荐了《无声告白》,它是“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小说,也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杰作。书的封面上写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去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两次线下的读书会上,我聆听了参加的朋友们对这本书不同角度的解析后,对这本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真的很享受每一次读书会上果妈阅读会员带给我的滋养。平日白天场有些是全职妈妈,而晚间场全部是职场妈妈,大家放下工作和生活来到这里相聚,有疗愈的眼泪,有感动的泪水,也有令人捧腹的大笑……
在这里,我们放下一切面具,把真实的自己充分展现出来,每每听到大家不同的观点和声音,都让我感觉到一群人共读一本书的幸福。
这部小说不禁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让为人母的我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亲子关系,让为人女的我们重新诠释原生家庭,也让为人妻的我们重新看待婚姻中的亲密关系。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作为父母,我们有时候阅读的书籍太局限于育儿书,因为我们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想把孩子养育好,可是如果没有小说、散文和诗歌的滋养,我们学习的技巧就会工具化,导致无效。
书中一开篇就提到: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莉迪亚死亡这件事情的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
1.父亲詹姆斯追求融入人群
1907年詹姆斯的父母以邻居假儿子的身份从中国来到美国。通过老乡的推荐,进入了美国劳埃德学院工作。母亲在食堂工作,父亲负责学校的清洁打扫。詹姆斯顺利被劳埃德学院录取,并一路学霸到哈佛。
然而,学业的优秀并没有改变詹姆斯的窘境,他是劳埃德学院唯一的黄种人,走到哪都被人指指点点。詹姆斯到了哈佛,仍然是异类,没有朋友。
他从小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被当做外国人、被嘲笑,所以,他讨厌自己的与众不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自己完全的融入环境,与每一个美国人没什么不同,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适应融入白人社会。
所以他娶了美国白人玛丽琳,因为她足够“美国”,能够掩盖掉他身上的异族气息。
2.母亲玛丽琳追求与众不同
母亲玛丽琳是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她的母亲是一位家政教授,玛丽琳从小非常优秀,她不愿意像母亲那样平庸,每天围绕家庭、做饭、洗衣服、孩子过活。
她从小就想变得与众不同,理想是当一名女医生,当她和詹姆斯在哈佛相遇,虽然他是生长在美国的中国人,黄种人,没钱、没地位,但他与众不同,即便母亲坚决反对,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她。
由此可见她们的结合是有原因的,恋爱时,他们都以为对方能满足自己的期待,结果发现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把自己的期待放在了孩子身上,而唯一拥有蓝眼睛的莉迪亚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当母亲玛丽琳没办法完成学业成为医生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她的母亲希望她与众不同;当父亲詹姆斯没办法走出小时候被排斥的感受时,他也把自己的期待放在莉迪亚身上,她的父亲想要她融入人群。
而对于莉迪亚来说,融入人群和与众不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她终究无法完成母亲和父亲的心愿,现实中她学习成绩不好、孤独、没朋友……而倍感恐惧,最终选择了自杀。
“与众不同——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你又没有在别人都和你长得不一样的房间里待过,没有人当着你的面嘲笑过你,你也从来没有被人当做外国人对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詹姆斯作为一个中国人,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很正常的事情。他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儿子内斯的身上也显露出来,“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
反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么漂亮可爱。因此,詹姆斯超越自卑的方式错误地选择了由莉迪亚来完成,让她去弥补自己小时候的阴影。
母亲玛丽琳的离家出走,在莉迪亚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她阴错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为是母亲的眼泪。
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希望,因为她以为她做错了事情,没有满足母亲的期待,导致母亲离家出走。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却开始了,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愿望。
莉迪亚从母亲离家出走之后,注定是孤独的,她在家里假装给朋友或同学打电话,博取父亲的开心(爸爸觉得她很合群);她假装自己很开心,愿意学习(妈妈觉得她应该有个与众不同的人生,要出类拔萃);她甚至假装自己是条狗(她觉得自己只有听从,不会反抗)。
果妈阅读会员睿柠说:莉迪亚觉得父母的期望就像雪花一样,一片一片的积压在她的身上。雪花没有消融,没有像降临在冬小麦上的瑞雪一样,兆示着来年的丰收(适当的降雪能缓解冬旱、降低虫害,过度降雪会造成麦苗冻伤、压坏)。
书中最后揭开莉迪亚沉入湖中的初衷,并不是想结束生命,而是想有一个新的尝试,打算从此改变自己。尽管她没有实现自己最后的心愿,但是用她的离开,给家人带来了弥合的机会。
有点像电影《心灵小屋》中爸爸讲的印第安公主的隐喻:有人牺牲了自己,却拯救了其他人。
我们不禁问:这是爱吗?果妈阅读会员陈萱说:明明是爱,却是伤害,爱是如他所愿,而非给己所需。所以如果你爱她,请给她选择的权利,让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而活,最后就是失去真实的自己。
从小说中,我们还看到父母太多的爱给了莉迪亚,而忽视了其他的孩子。父母不怎么关注老二内斯,老三汉娜几乎会被完全遗忘。父母把全部希望放在莉迪亚身上。
哥哥内斯对妹妹莉迪亚又爱又恨,他曾经推她入水,而当他把妹妹救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我们才发现内斯是迪莉娅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可以依赖、求助的人了。但是内斯毕竟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伤心了。内斯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痛苦。
故事发展到最后,母亲原谅父亲的出轨,二人拥吻,内斯揍了杰克,但和妹妹为他上药疗伤,随着莉迪亚完全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似乎都渐渐地从悲伤中苏醒,让生活步入正轨,去接受事实。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莉迪亚,是她的死亡给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果妈阅读会员爱琴海用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作为母亲,你的善良和爱就是孩子最大的财富,而这份爱不是羁绊,也不是期待,而是从内心里真正流出的真爱……
而作为父母,我们不禁反思,当我们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才能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不把自己的期待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才能勇敢地活出自己的样子。
2017年以来,北京的读书会每个月从未间断,这里是每个会员的特殊时光,这段时间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读书会只关乎自己的成长。大家都很享受每一次读书会的氛围,一起探讨一本书的幸福……
回首2017年,我们不断探索尝试,逐渐找到了适合我们的读书会方式,在2018年,我仍会继续沉淀,计划带动全国10个城市的深度读书会全面启动,从小说到散文,从电影到音乐,从历史到人文,不断扩展我们的知识面,让阅读滋养我们的心灵。
作为父母,养育孩子是我们重要的职责,但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要找到真实的自己,不要纠结于育儿书,带有太强目的性的阅读反而得不到特别好的结果,反而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能滋养我们的心灵,让自己自然地共情,更加柔软,才会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