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书、手机,这个三角关系始终无法逃脱人们的视野。面对地铁上的一大波低头族,有人担心电子鸦片的毒性已经深入骨髓,到了不治将亡的地步。在他们眼里这是在浪费青春,虚度光阴,早晚会老大徒伤悲,所以他们奋笔疾书,欲拯救中国人于危难之中:瞅瞅人家老外,坐地铁都是看书看报纸!
乍看之下,真是励志,瞬间内心极度懊悔,立誓今后要多看书少扣手机。然而,我们为什么要称赞看书看报,鄙视扣手机呢?相信此刻的你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在虚度,而是在读很有价值、很有营养的文章^ ^,如果这也算虚度的话,那么读书看报也高明不到哪去。地铁上读书看报确实很美,但是美的东西基本也都不实用。
对于地铁上看书,我很痛苦的告诉大家,是非常蓝瘦的!读书也讲究环境,可地铁上面不仅声音杂,而且人来人往,互相挤推,很容易分神,读书效率非常之差。如果你是大隐隐于市的人,能够一头扎进书里,不为周围环境所干扰,那么请时刻做好过站的心理准备。不要以为坐长途就安全了,因为真的投入进去之后,是感觉不到时间的。另外,如果你想捧着逼格爆表的纸质书,那么请先有个座位,毕竟中国人多,高峰期的时候,人能上去就不错了,更何况:爱护双眼,请不要在动荡的车厢内读书。
在地铁上读纸质书,已经成了丰满的理想。哪怕是便捷的电子书,也会因为低效而显得不切实际。当然,我们可以选择满足于“看过”,只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想达到“看了许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境界?大好的地铁时光,当然不能因为无法专注看书,就随意浪费,所以还是拿起手机,碎片化阅读吧,一篇文章,一首诗,都是我们学习的手段(有些枯燥但是又很想看的书可以拿来在地铁上一句句仔细研读)。
人们之所以喜欢强调读书,是因为在他们眼里,书是有体系的,文章是零散的。所以至今碎片化阅读依然存在争议,但是碎片化阅读在地铁上确实是非常好的方式。因为碎片化阅读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和地铁的环境完美匹配。比如我们读一篇文章可能需要8分钟,我们只需要保证在这8分钟里有5分钟的注意力集中,就能领略文章大概,看完之后可以立刻就文章进行思考,而且不会担心过站。在看下一个文章的时候,也会因为是全新的文章,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有人担心碎片化的知识不成体系,怕做无用功,可什么是体系?在一个人脑袋空空如也的时候,哪来的体系?一本书能够自成体系么?显然不能。对于体系的建立,不同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要先搭建框架,然后向里面填充内容;也有人说要先敦实一个点,然后向外扩张。各自都有高明之处,无法说谁胜过谁。碎片化阅读正是帮助搭建框架的过程,尤其是优质的文章,其内容往往会有醍醐灌顶,刷新认知的效果,这对于年轻的司机们是非常宝贵的。
读书是和作者对话,读文章也是和作者对话,只不过一个是长篇大论,一个是短暂交锋。长篇大论固然可以聊得细致,但是闲话多了就显得多余,尤其是一些畅销书,总给人一种凑字数的感觉,比如某教人如何学习的书,其实说白了就是告诉大家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其他都是补充说明,只是补充的多了些,整整一本书。若碰上这样的书,倒不如看几篇文章来得实际。
地铁是一个尴尬的地方,大把的时间都要在这里度过。对于不想虚度的人,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要人云亦云。我在文章里推荐碎片化阅读,是因为一个月上下班坐地铁的经验让我觉得碎片化比较合适。任何方法,没有一直正确的,只有暂时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