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
说到底——这是知道太多的知道。知道得太多,不知道的也越多。故而,无知是有效推理、合理推论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对于不了解领域的一无所知,这也是成立的。
在这一点上,众生皆如此。对于众生皆如此的,则完全不必说。说了,没有意义,且毫无实质。
人大多数是这样的,即使是同样的错误,在指责别人的时候通常是不包括自己的,如果在这个立场上不知道,那就不会有这么一说了,没有定义,无关立场,说什么,无解。
站在众生的立场,都对,但这个对是无效的。
诚如矛盾之一体,如果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就狭义了,从结果而言,它只是具备了对的可能性而已。说到底,还取决于那个做判断的人他怎么做,或者说怎么理解。
思想的镜子真正映出的是观者,不是观念、观点,或其他别的。
诚如,凡是懂的人不用问,凡是问的说了也未必懂,越不懂越会觉得说的人装神弄鬼。
实际上,这也可以理解为空。因无知而空,或意识到空的存在,故而知是一回事儿,不知是另一回事,它们可以是一回事也可以不是一回事儿,更多的时候这需要与人们所认为的是同一回事区分开来。混为一谈和矛盾一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本质是模糊的,是不知道的,是不知,不了解,不是真的懂。矛盾一体是事物本来属性,是因果规律,是物体本身蕴含的可能,也是人们认知事物规律的关键认知。
而想要对这些进行分析,研究,整合,然后判断,是需要接受诸多训练和不断提升认知的,毕竟就大多数人的判断而言,不值一提。
这不是对与错,而是条件允许与否。譬如认知能力的匮乏,选择能力贫乏,判断能力薄弱,再加上偏见、欲望、经验、常识等受限于自身和年龄(主要指时间上了解不深),以及方法技能训练等。
看不见空,看似很圆满。而圆满在佛法而言即寂灭,用现在说是止境,而非无量。
所以,偶尔的出离是需要的。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看破表象,直至本质,本质是真,表象是虚,虚并非假,虚依旧是通往真的途径,只是人们往往容易被蒙蔽,故而出离本质也应该包含某种解脱,解围脱困之意。
所以,无证之证,无需自证,世界万物皆有其定数。所谓定数,即本来它的位置。而寻寻觅觅,寻的是什么,寻到究竟我想依旧是那个真实的你。
无知也罢,知也罢,终归不过是皮毛而已。所谓深刻,不过是程度而言,然而衡量的尺子呢?却有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