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看到这三个字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冯小刚对徐帆的一段评价。他说,“我特别喜欢看徐帆叠衣服,她能把衣服叠得跟那商店买的似的,每天我早上醒过来的时候,她会把一个熨得整整齐齐的,从里到外,到袜子,隔两天就,哐,这一份给你摆在这儿的时候,你觉得这些衣服是有尊严的,她让我也找到了做人的尊严。”
不知为何,想到这个画面,我总觉得每天早晨,哐,把叠好的衣服放在那与其说是一个动作,一种习惯,不如说是一种仪式,一种对爱人的尊重的仪式,而这个仪式也给了自己一份尊严。这种仪式感传递着爱、心疼和温暖,通过衣服传给了爱人。
而我们,在没有什么仪式感的生活中,是否也缺少了一份对自己的尊重?身处繁忙都市,总喜欢给自己找许多理由,不去关注那些或有或无意义的仪式。似乎认为那些都是形式主义,既带来不了能力的提升,也给予不了物质的回馈。所以,忽略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当内心越来越空虚,欲望越来越庞大,我却发现,节约下来的时间只是用来玩了手机,聊了八卦。宁可这样蹉跎岁月,也不愿以仪式之名,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灵过的到底好不好。
偶尔停下来,看到周一升旗仪式上,稚嫩的小学生们虔诚的打着队礼望向国旗,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孩子的眼神清澈却充满了力量。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只要电视上一想起国歌,就会拉着老爸老妈站起来行注目礼,搞得他们哭笑不得。其实,仪式真的不止可以高大上,它也可以很平易近人,很接地气,很草根,因为它就活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对生活的敬畏,尊重,热爱,仪式感就在一言一行中,甚至在我们不自知的日常里。就像地铁的电梯上永远排着的长队,就是城市里打拼的人群一起塑造出来的仪式;就像春运中背着行李的异乡人挤上的火车,就是专为见证他们归心似箭而举行的仪式。又比如我那个特别喜欢过节日的老妈。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她都会跟随老习惯做这个,买那个,忙里忙外,乐此不疲,像个少女迎接新婚之日一样欢天喜地。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仪式感是老妈给的,有温度,有情感,有意义,重要的是,她也享受其中。而今,我也做了妈,可手忙脚乱的自己却根本不知道今天到了哪个节气,更谈不上做那天应该做的食物了。与此相伴的是,我对自己的关爱也没有更多,甚至比起老妈年轻时候的爱打扮爱生活只有退步。也许是因为我在忽略仪式感的同时也忽略了自己吧!少了那份对仪式感的感知与关注,是否也不太容易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有温度的东西?
或许,太过注重内容的我们,有时也需要关注一点“形式”,好比爱的表达,好比一句嘘寒问暖,虽然缺乏实质作用,但一定会给平淡的生活注入一股暖流。只要我们心中保有一份对自己、对家人的尊重与关注,尤其是内心上的,也许就不会忽略那本该属于自己的仪式。它可以是为家人而做的一顿早餐、可以是为自己而买的一本好书、可以是午后躺椅上的一次酣睡,也可以是哭过之后照耀在脸上的一楼阳光。它是心灵桃花源,带我们懂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每一次花开,其实,都不应错过。
2016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