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来不会让我的孩子做一个诗人”,这是我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完一个故事后,得出的结论,感触太深,所以记到了现在。
故事很简单,就是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思想碰撞。记得老师当时很自嘲的说了一句:“别人眼里,学法的人都不是好相与的”,这位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在我看来,她的现状简直是我最最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是她却非常无奈的说了那么一句伤心的话。
那么作为一个半吊子法学人,我心里有什么触动吗?当然有,因为我以前根本没想过我会走上法学这条道路,我以前一直以为我会去学文学。哈哈哈,所以听到老师这个故事,我一时不知道该支持那边。每个主体都是矛盾的,我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边界上,颤颤巍巍的做一个“卫道者”。
一次出游,我和朋友很欢快的走在路边,嘻嘻哈哈的没有任何学业烦恼,当我们走到斑马线的时候,我的朋友来了一句:“往中间走,要在斑马线上,这样出事的时候赔的多。”然后我俩四目相对,笑得更欢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时候斑马线太笔直,而我们的目标要走个弯路才更近一些,然后我们就会离开斑马线,走向斑马线以外的马路上。对此,就算知道"赔的多”这个理论的我,也会在时间紧的时候选择偏离轨道。
一般情况下,我们遵守交通规则,也就相信他人也会遵守交通规则,于是我们毫无顾忌的相信他人,将自己置于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现实中。学法的人看待事情,可能会更侧重于从结果看起,想到最坏的结果,然后选择一个性价比更高的方式。
这可能就是老师的意思吧,她不想让她的孩子毫无保留的相信别人,她想让她做一个能在任何时刻都可以保护自己的人,所以她不想让她的孩子做一个诗人,或许也是从最坏的结果打算后得出的结论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浪漫,要幻想,要理想,更要时刻做好反击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