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比歇夫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关于“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 每日“日记”;
2. 每月小结;
3. 年度总结。
关于每日“日记”
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每天都是一篇短短的事务时间明细,记录着当天做过的事情,以及做这件事所用的时间,单位精确到分钟(如下图所示)。
关于每月小结
每个月到月底柳比歇夫还会做小结,画一些图,列一些表。同时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好每一个小时。
在每份小结或总结的末尾他都注明了需要用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完成。详细的每月小结要耗费1.5到3小时,再加上制定下个月的计划用1小时,合计约2到4小时。
举例来说,1065年9月的计划包含哪些内容?规定:10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学院里讲课,18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两天花在路途上。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多少小时,巨细无遗。比如,写信24封——38小时。开出必读书单。在照相时要干些什么。要写给谁一份评语。
关于年度总结
到年终,柳比歇夫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年度总结是篇幅浩瀚的报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记录。
以1938年为例: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组织工作、动物研究所、基塔耶沃的水果研究所;多少时间用于同人们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
总结完上一年,再根据他自己提出的任务安排下一年的时间。而年度总结耗费的时间会久一些,大概要花几天时间。
最后
柳比歇夫1918年从部队复原回来后开始从事学术工作,并且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所以,他这一生多数时间(即被他称为“第一类工作”的时间)都在以此为方向,其中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所以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一个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也就是说,没有目标搞再时间管理的幺蛾子都是白搭。
经典书摘语录
1. 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子,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2. 如何更好地消化未知的知识?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
凡是读过的、看到的、听见的,他都必定要去设法领悟。他仿佛是要把这一切都消化了,以充实他的人生观。
3. 对待问题的态度?
他身上有一种向自己提问题的需求,这些问题,人们是早就放弃了的。他的可贵,在于他努力做出回答,不怕有错误。他喜欢把学校教学大纲中载入的标准答案瞥到一边。
4. 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
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倒不是他故作清高,他就是不需要很多大家公认必须的东西。他在学术界的一些同行拥有豪华的住宅、成套的陈设、精致的装饰品,甚至他们那里的每一个门把手都呕尽了人们的心血。
对于并不奇特的正常人来说
李笑来采用的“事件日志”写日记的方式可能更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摘自《把时间当作朋友》P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