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思考过一个问题:世界上有北京、南京和东京,那有西京吗?直觉上告诉我们应该有,可实际上总是找不出来,于是这成了“未解之谜”。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确实没有西京这座城市,但是在古代,西京可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还有不少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解答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方向+京”这样的名称组合是什么意思,或者说,北京、南京、东京与京城是什么关系?
其实古代大部分时候,北京、南京就是“在北面的京城”“在南面的京城”的意思。这些京城有的是真正的都城,有的则是陪都,两者位置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在战乱年代陪都还可以接替沦陷的都城成为新都城,简单理解就是备胎。
而且,北京并不是这个地方的名字,而是代号,或者专有名词叫“京号”。地方本身是有自己名字的,赐给你北京的京号后,你既可以叫北京,也可以叫真正的名字,这与今天北京就是地方真实名字不一样。
因此,既然设置了北京、南京这“两京”,自然也可以有西京和东京,合称“四京”。而且只要愿意,甚至还会命名一个中京。
同时,在不同朝代,由于都城选址、经济中心、疆域范围不同,这“两京”或“四京”的选择自然也会不同。下面我们就仔细盘点下历朝历代这些特殊的京城。
最早的多京城制可追溯到汉朝时期。西汉建都于长安,王莽篡位结束了西汉统治后,位面之子刘秀起兵反抗,建立了东汉王朝,定都长安东面的洛阳。
对于西汉故都长安,刘秀还是很有感情的,同时为显示自己是正统的汉王朝继承者,他果断地定西面的长安为西京,东面的洛阳为东京。这种“两京”观念深入人心,著名科学家张衡还特地创作过《二京赋》,包括《西京赋》和《东京赋》,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堪称汉赋中的精品。
唐朝时,长安再次成为都城,但洛阳经过多年经营,有不逊于长安的实力,于是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洛阳被定为东都,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正式定名东京,长安则被定为西京。
李唐王室很偏爱洛阳,常常会去洛阳办公,而武则天更加干脆,在废掉唐朝国号、建立武周政权后,直接把都城都迁到了洛阳,可见陪都并不永远只会是陪都,备胎也是可以转正的。
唐朝还对汉朝的“两京制”进行了发展,设置了更多的都城,比如唐朝历史上短暂存在过另一个西京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和南京成都府(蜀郡,今四川成都)。这两地能成为都城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均已陷落,而凤翔是唐肃宗领导平叛的驻军之地,成都府是唐玄宗逃到四川后的避难之地,非常特殊,因此唐肃宗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定此二地为临时都城。为作区别,长安由西京改为了中京。但是仅仅3年后的上元元年(760年),长安、洛阳收复,凤翔和成都自然也完成任务,被废除了京号。
有了东京、西京、南京后,少不了北京。唐朝的北京是太原府,原因很简单,这里是龙兴之地。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带着李建成、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反抗隋炀帝暴政,并于次年五月取得胜利,建立了伟大的唐朝。唐玄宗时期,太原府荣升为北京,得到了它应有的待遇。
西京(中京)长安、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北京太原,这便是唐朝的五京。
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亦有西京、东京存在,但国家太多、更迭太快,此处不再介绍。
乱世之后是统一,历史行进到了宋朝。按惯例,北宋都城开封府自然是一京,洛阳也再次入选,但因为洛阳在开封西面,所以洛阳由唐朝时期的东京变为了西京,开封则相应成为东京。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下,北宋军民打了几场可歌可泣的东京保卫战,这“东京”便是首都开封(又叫汴梁、汴京)。
与唐朝一样,北宋君臣也不忘龙兴之地宋州(今河南商丘)——开国皇帝赵匡胤当年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时所领之地(宋州的“宋”还成了新朝代的国号)。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真宗下诏将宋州升级为应天府,并定为南京。一百多年后,面对东京城陷落、城内的北宋皇室全部被金军抓去北方的悲惨局面,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南宋。陪都再次发挥了作用。
而另一个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则是托了宋真宗的福,当年他率军抵抗契丹人时在此驻扎,士气大振,作用凸显。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将其升级为北京。
值得指出的是,很多朝代有“府”这个行政单位,理论上与州相同,比县高,但实际上地位比州要高,因为这里不是经济中心、军事要地,就是龙兴之地、某位皇帝驻守过的地方,非一般的州能比,因此特意升级。所以大凡看到某某府时,我们都要留意,此地不一般。
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这便是北宋的四京。“四京”在史书中有明确的官方记载:《宋史·徽宗纪一》写道:“己酉,降德音于四京,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
辽、金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虽在军事上处处压制宋朝,但在政治制度上是典型的学生,不少制度都是模仿宋朝而建,比如多京制。
辽国的五京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为四京。大同市的名字就来自于辽国的大同府。
金国的有六京,为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北宋故都开封府成为金国的陪都,确实让人心酸。
元朝只有一个京城大都(今北京),明朝则恢复了两京制,但这个两京制,非常特别。
第一是这两京的名字沿用至今。
朱元璋最初攻下元朝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后,改名应天府,并定都于此。此应天府与北宋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不是一回事。
朱棣篡位后,迁都到北平府(仅北京),改名顺天府,并定为北京,相应的应天府称为南京。有趣的是,北京、南京的称呼沿用至今,已经成为这两座城市的正式名字,而不是称号。
第二是这两京的功能体制几乎一样。与其他朝代的陪都只是地位高、经济强、称号猛,但行政管理机构与其他城市一样不同,明朝的陪都南京,是完完全全按照京城标准来打造的,这里保留了一整套完整的官制,都有六部等中央机构,都有六部尚书、侍郎等各种官员,与真正的首都北京一样,只是这些官员多是贬谪或养老之人。这样的好处是,战争时期,即使北京城被一锅端,大臣全部被消灭,只要皇帝能逃到南京,那里有另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等着他,瞬间可以接管全国。
这种未雨绸缪是杞人忧天吗?不是的,这种预想的情景真的发生过,但结局是个悲剧。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年仅三十四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没有选择去往南京继续抵抗,而是吊死于煤山上,破灭了明朝最后的希望。试想,如果他顺利赶到南京,振臂一呼,群臣聚集,勤王兵马陆续赶来,天下大势怎么变还未可定。可惜,没有如果。
清朝取代明朝后,南京应天府被改为江宁府(南京简称“宁”,就是取自于江宁府),是管理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上海)、江西省的两江总督的驻地,依然是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但已不再是京城。
清朝也有两京,除了北京顺天府(今北京)不变外,另有盛京奉天府(今辽宁沈阳)。奉天府原为清军入关前后金国的首都,迁都北京后,奉天府便作为陪都存在,直至1912年灭亡。
纵观历史,大部分朝代都设有陪都,建立了两京制、四京制、五京制甚至六京制,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人“居安思危”的理念。但是再多的陪都,也抵不过腐朽统治下人民的反抗,所以民心,是最大的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