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475字,阅读约需4分钟。
接着昨天,谈《把教育装进日子里》一书的阅读感受。
每周二下午4:30,北京十一学校会组织一场“学长有约”活动。学生主动报名,就自己擅长的领域与全校同学分享。学期初,课程负责老师会统筹安排,兼顾多个领域,比如年度荣誉学生、学科获奖、竞赛、艺术活动等。张贴活动海报,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与学长交流。此活动迄今为止走过了十年。
“学长有约”,体现的是“朋辈教育”的力量。搜索后发现,“朋辈教育”是指充分发挥相似年龄学生伙伴的作用,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学习上的帮助和技能上的传授,及时进行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能够更加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顺利地就业,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学生交往的方式。比起“过来人”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这样做更好的原因是,同辈人之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自然性鸿沟小,防御性低,互动性高,让同辈人做同辈人的思想工作,会表现出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国作家加缪曾说过:“不要走在我前面,我可能追不上你;不要走在我后面,我可能不会引路;走在我旁边,做我的朋友就好。”
朋辈互助,包括学生两人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团队内部之间的互助合作、交流分享等。校园里朋辈互助越多,越是学生具有自主性的表现。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彼此产生作用,远比数量占少数的全体教师忙忙碌碌为好。教育名家魏书生当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时,深谙此理,班级事务、教学工作,均承包给全班学生,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学长有约”活动的正面作用不容置疑,办学者的困惑是,这一个小时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中考、高考的重压之下,敢于把文化课的上课时间拿出来开展活动吗?对于不少教师来说,这无异于切了自己的一块肉。这就需要办学者要有坚定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时时要叩问自己: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还是仅仅为了眼前的学习成绩。其实,学校的类似活动如果选题适当、组织得法、评价科学,与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不相悖。
北京十一学校的优秀做法中,还有一个工作的出发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由学生报名来讲或听,学校绝不强制,硬性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是校园民主的体现,是尊重人、激励人,让学生迸发生长活力的重要因素。
比如每年春季和秋季,十一学校都会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举办各类体育项目比赛,既有学生熟悉的田赛、径赛项目,也有把拔河、跳绳、两人三足等趣味项目,还有羽毛球、乒乓球、棒垒球、游泳等,甚至还有飞盘、射箭和攀岩比赛。这些比赛分散在每天下午课后时间进行,不设参赛名额限制,所有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报名参加。
外国国家文化日、多元文化理解日、开耕日、唤醒日、同伴关系日、泼水节、感恩日、道歉日、成人礼、狂欢节……北京十一学校如此丰富的“日子”,并且年年创新,不禁疑惑:学校为此要付出多少心力啊!有时间、有精力做吗?
环顾兄弟学校的一些创新活动,不用问,要么是校长,要么是主任,是这几个极少的“关键人物”在大量的阅读与实践中,摆脱了旧有思维的牢笼,推出了新颖的、接地气的、富有成效的活动。其余的教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已。
北京十一学校的做法呢?比如12月31日的狂欢节,10月时,学校团委就开始狂欢节方案的招投标工作。学生自发组成策划团队,确定主题方案、创意构思和活动设计,由师生共同组成评审会进行答辩评审,票数最高的一组当选本年度狂欢节主创团队。
当每个学生都成为校园的主人时,他们的眼里就会有光,上学的脚步就会轻快,放学的脚步就会充满了依恋。
2023年7月25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