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初学写诗的诗友我建议的起步经典是俞陛云的《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1936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又再版,是一本学习做诗的好书。其作者俞陛云(1868—1950)字阶青,晚号乐静老人。浙江德清人,近代知名学者、诗人,并精通书法。俞陛云是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
《诗境浅说 》包括正编和续编两个部分 ,前者集中讲律诗 ,共分四编 :甲编讲五律 ,共选 2 4家 ,诗 3 9首 ;乙编为 “五言摘句 ” ,系摘引五律名联 ,共 3 5家 , 5 6联 ,讲五律对仗佳处 ;丙编讲七律 ,共选 2 9家 ,诗 4 7首 ;丁编为 “七言摘句 ” ,系摘引七律名联 ,共 3 0家 , 4 5联 ,讲七律对仗佳处 。本书续编 ,专论绝句 。其 “五言绝句 ” ,共引 7 7家 ,诗 13 1首 ; “七言绝句 ” ,共引 9 3家 ,诗 2 4 9首 。二者共计 3 8 0首 ,仅续编已大大超过 《唐诗三百首 》 。
这本书对我学诗确实很有帮助,其帮助我认为大过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因《唐诗三百首》只有部分笺注,而没有对诗的作法、结构、境界、修辞做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而且《唐诗三百首》选诗比较广,古体诗比较多,其实不适合初学者以此为本来学诗。
关于学诗(特别是近体诗)的路径,我个人是非常赞同林黛玉给香菱的建议 (请允许我拷一段红楼梦第十八回的原文):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所以学诗的入门应该先从五律开始,而五律先要从王维,也即王摩诘开始, 然后是杜甫的七律, 其次是李白的七绝 (当然我建议五律之后是七绝,然后再是七律, 最后才是陶渊明、阮籍、鲍照、谢灵运等人。 因为王维的诗风比较整洁, 通俗易懂且意义深厚,适合初学者临摹学习。
到后面阮籍,鲍照等人的诗风就比较空灵难以理解和模仿. 如果对于基础较差的香菱来说,一上来就模仿后者的诗词,那以后她的诗词写出来一定会显得功力不足。因此,我也不赞成在还没有充分掌握五律、七绝、和七律的作法前就去尝试做更难驾驭的古体诗。
而五言绝句其实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五绝对初学者来说绝对不是登堂入室的捷径,写得好的五绝对熟手来说,也要靠碰运气,所以我也建议把五绝的学习放在七律之后。 这基本符合《诗境浅说》和林黛玉建议的习诗顺序:1)五律;2)七律;3)七绝;4)五绝;之后可根据个人不同的喜好和特质诗友们可以向两个方向做延伸学习: 1)词(小令-慢词), 2)古风(七古-五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