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在原生家庭长大,受到父母的很多教导,长大后总会受到不少影响,无论性格还是能力都不尽如人意。当我们有了孩子,当然希望他们比自己要强,不要再有自己身上的各种缺陷,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原则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预防研究学会主席安东尼·比格兰写的《温暖的孩子》,书中详述了他花费了40年对儿童兴趣、技能、能力、习惯与后天养育环境之间的经验,从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为我们解读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分析了强迫型环境与孩子性格、人格缺陷的关系,告诉我们怎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一、善用结果选择,用理性对待感性
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叫结果选择,指人是按照事情的结果来组织他的行动,最终形成性格和人格,孩子在这一点是表现得特别突出。
大量的试验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80%以上时间是感性的,依靠自己的感性直觉来处事,不分男女,也不分专业,全都一样。而理性思维只是在那些特别重大和严肃的决定,以及超高复杂的专业研究上,才能真正见到。
人类是感性的,会让你身不由己去追逐那些感觉起来对你似乎有利的结果,从而养成终身性格,你根本无法控制自己。人类办事的流程永远是:先有对结果的感觉,再有行动。这是因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只有这种思维的人才能活下来,能够流传到现在的人类基因,都是任命结果选择行为模式的。
孩子这种更加敏感和特殊的人群,会把结果选择模式表现得更加淋漓以致,丝毫不加掩饰,其性格和人格的形成就是周围环境提供给他的结果导向一点点积累的。作者发现,爱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打人,而是在他的婴幼儿时期,他发现动手打人可以获得父母的强烈关注,争抢到父母的注意力。为了不让孩子长大后出现暴力倾向,可以反其道而行,在孩子打人时,不给他更多的注意力,或者不反应过度,当孩子发现暴力无法产生任何的效果时,就不会动不动就使用暴力了。
二、防止强迫型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伤害
作者认为,大人与孩子打交道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喜欢强迫孩子就范,比如在肉体上用暴力体罚,精神上用蔑视、歧视、嫌弃、嘲讽、漠视等,语言上用骂人、数落、呵斥、唠叨等,更严重的是用打冷战、摆臭脸、横眉冷对等冷暴力。
强迫会造成三个后果:一是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终形成”逆反性格“,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要抬杠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二是被迫就范会学会了强迫别人,而忽视通过沟通、体谅、合作、礼仪等高级社交技巧的学习和运用;三是可能形成孩子的反社会人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作者建议与孩子打交道时,防止强迫型教育的方法是分两步走。首先,先给孩子充满爱意的关注,让他感受到爱。然后,加以下面引导,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比如,温柔的问他:“你是愿意自己走到那边,还是让我抱你过去?”而不要大吼:“我让你待到那边去,听见没有!”
三、不要宣扬儿童成功学
所谓的儿童成功学,就是从小给孩子灌输长大后要做一个当大官、发大财的所谓人生赢家,否则就是失败者的思想。作者认为过度追求社会地位和金钱的家长,往往给孩子的温暖更少,更倾向于采用独裁手段压迫孩子,使孩子的进步反而更慢,并产生抑郁、愤怒的人格。作者在美国开展了一项长期教学实验,发现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重点要认真设计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真正吸引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让他感觉学习知识是一件很有自我在成就感的事情,这比强调成功学要合理得多。
当然,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要注意的事情很多,这本书只是提供了个人见解,但已经说到了关键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