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小的成功,都是长期、全面、有效规划和切实自律执行的结果。换言之,成功是遥远的、复杂的、挑战心智的、难于执行的结果。
问题在于, 人常常难以承受现状和忍受走过遥远艰路的过程。挫折、现状和过程,都是让人痛苦的。甚至让人抗拒和崩塌到想要自杀。想想那个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的中兴程序员。
但是“承受”和“忍受”就是人生的主题吧。
褚时健说年轻人,“现在年轻人的知识面、信息量比我们那时强多了,但年轻人的特点还是一样:把事情想得很简单。”“我七十多岁了都不着急,你们着什么急?” 的确如此,年轻人无法承受现状。也无法忍受过程。
人就是容易相信故事。然后用传奇故事来类比和解析自己的大众人生。而故事又总是会把事情极度简化和确定化。真正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复杂和不确定的。比如看一篇文章,你需要很久去消化和安排践行。所以,用故事来类比解析自己的人生,往往谬以千里。
聪明的人,应该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用理性分析而非类比来评估自己的人生。
实在承受不了现状和推进过程怎么办呢?
在推进中进入心流,接受现状。
这一点听起来非常装腔作势和鸡汤。但却是人生根本的转折点。可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比如稻盛和夫曾经不热爱工作。面临拖欠工资的公司,跟其他员工一样迷茫和苦恼。打算离职。被哥哥阻挠,没有离职成功。转而投入工作,成就大业。
假设稻盛和夫当时离职成功了,他就可以继续任性下去。他的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用他的话说,自己当时“像随处可见的小青年一样,兴趣多变、不善于将心思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不爱劳动、厌恶苦难”。
他很可能就会因为找不到工作,成为一个啃老族。或者找到清闲的工作,虚度一生。
在推进中进入心流,要“落到实处”——凡事要做透彻具体详尽的安排和执行。
只知道原理、道理和方向,只会在心理上产生更多的“未完成事件”。也就带来更多的压力和焦虑。任何道理,都应该转化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条件情境下)做某件事”这样具体的指令。这些有价值的思想才能融入生命中。这种融入,会带来冲击和急性压力。但一旦开始融入,它作为“未完成事件”的慢性压力即告消除。
所谓“磨砺心性”,就是承认:“人总会进入平台期”。
总有一个阶段,人吃大苦却没有收获。坚持很多年却不能成功。拼尽全力却没有进步。
褚时健出狱之后创业,王石去见自己的偶像。王石回忆说,“当时,褚老正为了修水泵跟别人砍价,要价80,他只想出价60,两人争了几个来回。当时的我差点落泪,一个为国家纳税近千亿企业的老板,此时为20块钱讨价还价。”
人生就是这样让人委屈。
现实就是这样不公平,让人长期痛苦和为自己的生命感到羞辱。
大多数的人生是艰辛痛苦和羞辱性的。
要接受这一点,很难。
但抗拒和回避现实,只会把生命浪费到自恋幻象中。自恋幻象是一种心瘾。
接受“平台期”的人生,并不意味着自虐。自虐性的动力是走不远的。也是亵渎生命的。生命是必须自我关怀和滋养的。生活必须绝大多数时候是张驰有度、良性循环的。
接受“平台期人生”,只是戒除了自恋幻象的心瘾。把绝大多数心思放到实际的行动推进上,而不是对现状和推进的厌恶感受、抗拒主张和改变幻想上。
每个人都有可能性到达某个地方。通常这个地方非常近、非常普通,但这个地方就是这个人的人生使命。
人很难接受自己的人生使命。很难为这个使命付出踏实而巨大的努力。不愿默默追寻一份微不足道而不为人知的内心安宁。
当然也有好处:
第一,或许,成功路上并不拥挤。窄门进来的人少。把小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少。穿过平台期,也许会带来人生的惊喜。你的人生也许最终证明是使命宏远的。
第二,当你接受自己的普通卑微,你就有了真实的自我。你的内心不分裂不防御。别人也就容易体谅到你和关心到你。你也会吸引到同样真实的人。你也就有了真实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
第三,你愿意拥抱命运的不公平待遇和羞辱性回报,你就在微薄的回报中穿越了委屈,锻炼出了成熟的心性。你要承认,这世间不是人人可以成事,但人人可以成人。你要认同尼采说的,“人可以平庸,不可以不尊重自己。” 或者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粮。” 你会承认:有一种值得尊重和认同的内在价值——在贫瘠、空洞、羞辱性的人生追求中,磨砺出热爱、坚韧和乐观的人格。
承受现实(现状和过程),坚韧推进,自我关怀。无论回报如何,都是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