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自我+自我概念

1. 自我的定义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它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 自我与客我

这是詹姆士关于自我的概念。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② 镜我

它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③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2. 自我的结构

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

① 物质自我:它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② 心理自我:是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③ 社会自我:是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

④ 理想自我:它是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⑤ 反思自我:它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自我概念的功能

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

2. 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

3. 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主要取决于个体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阶段

1.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 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其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形。

2. 社会自我(3岁—13、14岁)

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依此调整自己的行动。

3.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

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学完 2.5—社会心理学已完成 2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