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决定性因素——目标
千百年来,教育界都在寻找什么是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我也在过去的四年寻找。经过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和数据分析,得到了结果,那就是目标是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要反驳我,有的人认为优秀的教师才是对教育最重要的,还有的人觉得聪明的学生才是对教育最重要的。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 为什么我要说目标是教育的决定性目标呢?因为我这是结合数据和实际生活总结出来的,运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非唯心论。首先谈谈有无明确目标的影响。我们来到一所普通甚至可以说落后的学校,我们问遇到的同学他们的中考目标是什么,很多都会告诉你:“考高中。”他们很少有人有明确的目标。好我们到市里某优秀中学,问路上同学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往往会说“某某学校。”因此,这些优秀中学的学生往往会主动掌握更多的教育信息,把握住方向。
谈了是否有明确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目标大小产生的差异。以S省的A县和B县为例,两者是邻县,经济水平大致一样。A县的人口大约有60万,初三学生约7000人,参考人数4000多人。B县的人口约为130万,初三学生约15000人,参考人数8000多人。以地级市中考尖子生的三个标准A+1(占比8.5%)、A+(占比17%)、A(占比34%)为例。A县近三年来每年A+1大约在200人,A+在500人上下,A在1300人左右。B县A+1、A+、A的人数分别在1200人左右、2400人左右、4500人左右。我拿了两县的中考数据分析,我发现了两点,一是A县在A+比例与B县悬殊明显,二是A比例基本达到全地市的平均水准。我又去结合地市其他几个区县分析。发现,有5个区县最好的高中要求A+,有2个区县最好的高中要求A。我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去了解一些情况,发现要求高的县是以A+作为教师教学奖励指标。而较差两个县是以A作为指标。往下看,老师要求学生,学生要求自己也是这样。到底A+和A是怎样的差距。A+中最低的A+3比A中最低的A3高大约100分(750分总分)。从这里就不难看出B县老师和学生要更加努力。导致两者差距不是教育体制,不是经济投入,不是师资(我翻看了近几年来地市老师招考成绩,两县老师成绩差不多),而是目标的大小。再说大一点,看看S省和G省经济水平,人口差不多的相邻地市教育差距就知道目标的影响有多大。
为什么目标有这么大的作用呢?下图会给大家答案。从图可以看到,当我们受到外在激励进入发展区,学习效率就会得到快速的提高。如果能自我激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话,然后有更高的目标,学习效率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不过目标不可过高,否则会让自己过度焦虑。 对于目标的认识和设定方法,我自己也有一番见解。什么才算是目标?我认为如果没有具体计划,那就算不上是目标,那只能是妄想。目标的设定我觉得应该有长期,短期。长期目标就是战略目标,全局性的,也就是你最终要取得结果。短期目标就是战术目标,如何一步步向最终的结果走去。长期目标如何设立恰当?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理科的学生成绩在500分左右,如果他说要考二本,别人一般都会回答没问题。要是他说考重本,别人一般会回答可能行的。如果要考成都理工大学,别人一般会说不可能。如果要考川大,别人可能会发出嘲笑。个人认为长期目标定在不可能和嘲笑之间是最合适的。短期目标如何设定,个人觉得要符合实际,不宜时间太短,也不宜太长。例如,你定每天做10页练习册,不如定每周70页,因为题难或许你5页都做不到,而有时题简单你可以完成20页。如果定一个月完成300页就不太好,容易变懒惰,临时抱佛脚。
好,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微信关注拔尖计划,以后还有更多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对于不妥的地方,希望大家留言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