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观看了电影《长津湖》。
整个接近三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被激烈的战斗场面吸引,被志愿军的英勇顽强和家国情怀感动。
观影之后,在感动之余,我和观影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感觉导演对于长津湖这场战争的艰难困苦描写的镜头太少。
因为之前在我们的认知里,当时的志愿军战士是冒着极度的严寒,只有简陋的装备和给养,凭着顽强的意志才打赢这场战争的。
尤其是对冰雕连的刻画,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相反的是,有不少镜头是让观众会心一笑,甚至哈哈大笑的:
伍万里参军之后,登上了前往朝鲜的列车,列车上,老兵戏耍他的那一段镜头。
列车上,伍万里去找老排长要子弹,老排长给了他一些子弹壳,还告诉他,子弹头要到朝鲜之后才能给他。
到了朝鲜之后,他又找老排长要子弹头,老排长告诉他,到了前线才能给他。
列车上,伍万里写检查,有的字不会写,就用圆圈代替,老班长当众念他的检查,把圆圈念成“蛋”,这是典型的取材于中国相声的素材。
朝鲜战场上,老班长让伍万里到老排长右耳朵骂他,结果,伍万里上当了。
还有,在激烈的战斗中,伍万里他们三个人,冲到美军的房间里,看到墙上张贴的美女图片,驻足观看的特写镜头。
那么,为什么导演宁愿保留这些镜头和情节,也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刻画志愿军的艰难困苦和英勇顽强呢?
我想,从精神动力的角度来看,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内心对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一定是有深入了解的,也一定是被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所感动。
同时,导演内心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真心不希望这些志愿军战士牺牲的。
于是,导演的心里就会有冲突,冲突导致了焦虑。
或者,导演甚至考虑到了观众内心同样也会有焦虑。
那么,如何防御这种焦虑呢?
所以,导演就采取了英雄浪漫主义的手法,给这场战争赋予了一些暖色调。
导演敢于运用英雄浪漫主义的手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
而这个胜利,正是来源于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巨大牺牲。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是的,这场战争是为我们这些共和国的后人打的。
向每一位志愿军战士和革命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