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讲故事
宝贝睡前活动读绘本,听故事,听儿歌……
有时听爸爸妈妈讲故事……
第一次给他讲的故事的原因,是为给他断夜奶,为转移他喝奶的注意力,我给他讲第一个故事。一个不经意间的开始,却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天,我根据故事大意,给他讲一遍乌鸦喝水的故事。讲完故事,他一动不动的躺在我怀里,小眼睛呆呆的看着我……睁着的眼睛让我瞬间感觉我的目标落空……不过,当老师好提问的职业病促使我给一岁八个月的小娃提起问题来。我问:“乌鸦是怎么样喝到水的?”问完没反应,这是我意料之中的,它还太小,理解不了我的问题!我把根据故事情节,把问题具体化,问:“乌鸦向瓶子里放的什么,它才能喝到水?”“放石头~”一个稚嫩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我问问题,一是犯职业病,二是打发无聊的陪睡时间。这出乎我意料的回答,证明三件事,一是一个不到两岁的娃娃他一直在听妈妈讲故事,二是他理解妈妈提出的问题,三是小娃娃也有思考力!尽管乌鸦喝水的故事内容简单,情节单一,但是一个刚刚会说四五个字的娃娃能记住第一次听到的故事中重要的情节也是值得让人兴奋的。
后来,我们陆续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狐假虎威》《小马过河》《龟兔赛跑》《小猫钓鱼》《小兔子乖乖》《驴子过河》……每听一个故事都有新发现。
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发现他听故事的模仿能力……这个故事里有小蝌蚪和几个动物的对话,每个对话开头我都用小孩子似的声音模仿小蝌蚪兴奋激动地喊“妈妈~妈妈~”他听到后,也学我的语调和节奏跟着喊妈妈~妈妈~
听《龟兔赛跑》回答两个问题,激动坏了他二姨,也忽然激发妈妈把讲故事和阅读理解联系起来!
上周在姥姥家住,晚上听故事,讲《龟兔赛跑》。你安安静静听完后,妈妈问,谁先跑到终点?正正答,乌龟!妈妈又问,兔子跑到中间,在大树下干什么?正正答,睡觉!二姨惊呆了,感叹神奇的宝贝!而我忽然陷入思考,我现在提出的问题不正像你上学以后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吗?现在的你可以回答简单的故事中的问题,属于客观问题。今后妈妈可以和你交流一下听故事感受或对故事的见解,属于主观题。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我们要把讲故事和提问题坚持下去。提问和回答是对你听故事的反馈,通过提出的问题,妈妈了解你对故事的了解,同时也考验妈妈讲故事的能力!
讲故事,提问题~发现你的专注力
孩子的专注力影响他学习能力……我在给他讲故事时,特别留心观察一下他听故事的状态……只要是开始讲故事,无论是坐着,躺着……他都会停下来安静地听;在听的过程中, 他一动不动,聚精会神,一副很认真的样子;无论故事长短,讲完后他才换换姿势。就如今天姑姑给他放《驴子过河》的故事。他本来站在床上,一蹦一跳玩的正欢,为让他午休,姑姑说给两个娃娃讲故事。他听说讲故事,就立马扒下,双手托着下巴准备好听故事。听着听着,大人跟他闹着玩,摸摸他的两只伸的笔直的小腿,还给他按摩两下,他既没有去反抗,也没有换姿势。这要是没听故事,有人摸他,早就爬起跑走了。故事有四五分钟,他一直那样听着,专注的样子是妈妈眼中最美的风景。
讲故事,做选择!只要你想听故事,妈妈就会先问一句:“想听什么故事?”你有时回答“乌鸦喝水”有时回答“狐假虎威”。这是两个出现较多的故事……这两个相比“狐假虎威”出现的次数更多。有刚开始回答我“狐狸~”到现在的“狐假虎威”。我一直在想你为什么喜欢听一个故事……为什么听了好多次依然中情它……
我的感觉,也许因为你还没真懂故事的寓意,所以每次都想听。就在最后一次听我还问你,小动物怕谁,你回答是狐狸……我们可能还会继续讲它,直到你懂的狐狸的智慧……
讲故事的疑问:
1.故事选材,我现在给你讲的都是一些动物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因为这个选材,我还特意去查各种童话发现《伊索寓言》里面的故事短小精悍。不知道何时开始公主王子类童话,我其实不怎么喜欢这一类。
故事类的我为他买过一套故事册子,但每个故事精简成最简单的几段话,我自己读都感觉枯燥!
2.故事内容的选择。在我自编的乌鸦喝水讲完后,我又专门在网上搜索乌鸦喝水。我发现网上有多个版本,有的内容繁琐,有的过于简单……没办法,我直接去搜索课文。后来再讲参照课本内容!现在的疑问,多个版本有没有必要都让他都了解,还是固定一个版本……如果只讲课本上的,以后会不会影响他学习积极性……
3.问题的设置,和回复……每一个故事讲完后,我都会问几个简单的问题,以后如何设计问题难度系数……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孩子回答错了,怎么纠正,直接告诉他答案还是再讲一遍故事,或其他更好的办法?
4.故事书要不要看图画版,我也看过一些带图的故事书,就如小猫钓鱼,先不说内容,总感觉图片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亲爱的你正在安睡,希望妈妈的故事会在你的美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