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以行为为说服目标,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与我们认为的刚好相反。行为上的改变很可能会导致态度上的改变,而不是反过来。
人们相信态度是因,行为是果。在历史上,很多社会学家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这一观念并无坚实的证据支持,倒是有确凿证据表明行为会影响态度。
如果我们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很可能也会改变他的态度,这与我们的常识相反。改变态度并不是改变行为最有效的方式,事实似乎刚好相反。
行为影响态度的证据主要来自社会心理学的两个领域:即认知失调研究和自我知觉理论。
认知失调研究发现,如果你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一般情况下你会调整态度去适应行为。也就是说,你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自我知觉理论是对认知失调的再解释。根据自我知觉理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借用威尔逊的话说,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我们以自己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态度,从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中认识自己的身份。
因此,根据自我认知理论,态度的改变并非源自我们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产生的不快感。事实是,当我们的行为与既有的态度不一致时,我们会重新解释自己的态度,重新解释自己的身份,甚至会从我们的行为中获得以前没有的态度。
改变环境,行为会跟着变,行为变了,态度也会跟着变。在多数情况下,行为所引发的态度转变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
事实上,我们当下的行为会导致我们忘记或记错我们原先的态度和观念。一旦我们开始某种行为,我们对此种行为的态度也会比行为开始前更为积极。不仅如此,我们会“记得”我们的态度一直都是这么积极,尽管事实上并不是。
观念跟着行为走,行为会改变行为实施者对周遭环境的看法。
如果你能改变行为,你很可能也会改变态度。而当你改变态度时,你很可能改变不了任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