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字鹏举, 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岳飞少年时期,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曾拜周同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 不久周同病故,岳飞每逢初一、十五,都亲到坟上祭奠。 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 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宣和四年,宋兵败于契丹,二十岁的岳飞应募“敢战士”以御辽,自此岳飞开启了他的军戎生活。带百骑骑兵平乱,并生擒贼寇陶俊、贾进。后因父亲病故,回家守孝。
宣和六年,为谋生计,在山西投戎。
靖康元年,金灭辽后,大举南侵攻宋。岳飞目睹金人大肆杀戮百姓,心中愤慨,意欲投军,但又担忧妻儿老母。岳母姚氏为人深明大义,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
岳飞从军后,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他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几十次,屡获胜利,所向披靡。宋高宗赵构却采取了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避战南迁的政策,预备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长安、襄阳、扬州等地。时年25岁的岳飞得知这个消息,不顾自己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宋高宗赵构“上书数千言”,反对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将帅一心,定能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投降派,岳飞的耿耿丹心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然而岳飞的抗金决心并未因此动摇,三个月后,他投奔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张所知悉岳飞遭遇后,决定破格提拔他。然而高宗、黄、汪等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压朝中的抗金力量:李纲被罢相,张所遭贬谪,岳飞一军因河北西路招抚司的撤销而成为孤军。
岳飞已决心以身许国,抗金杀敌,恢复故疆。重整军队后,又再次站在抗金的战场上。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岳家军”多次与金兵交锋而大获全胜,从此声威大震。“岳家军“的旗帜也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连金兵统帅都惊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奋勇抗战,胜利在望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心求和,他们害怕“岳家军”越来越强大,会威胁到南宋政权。因此,不惜出卖民族利益,借口“孤军不可久留”,在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强令岳飞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岳飞接到诏令后,愤惋泣下:“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退兵时,中原百姓拦住军马,哭声震野,岳飞无奈,取诏书出示众人,潸然泪下:“吾不得擅留。”岳飞回到行朝便请辞,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不许。
1141年(绍兴十一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二月,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金国见无力攻灭南宋,便重新议和,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于是,赵构和秦桧为了向金兵求和,诬陷岳飞唆使部下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面对审讯,岳飞义正严词,宁死不自诬,乃至绝食抗争。主审官万俟卨用尽手段,也无法使岳飞三人屈招一字。
绍兴十二年(1142年1月27日),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将此事告知其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1178年,宋廷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 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