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我永远也不会说,因为主动要来的表扬,得到了也没什么意思
我们家里,有两个孩子,我跟弟弟。
从小时候起,我就没让爸妈操过心,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女孩儿,在农村,一个女孩儿意味着什么,想必你多少也了解一些。
房间抽屉里堆满的奖状与荣誉证书,爸妈早已习以为常。可是如果弟弟拿了一个奖状回家,一切就不一样了。爸爸逢人就说弟弟得了什么奖,能得这个奖是多么不容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妈妈在家也会一个劲地夸弟弟,弟弟学习多么辛苦,要给弟弟准备一头猪补补身子什么的。
弟弟曾有一段时间长成过200多斤的胖子。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我知道自己必须一直保持优秀,唯有此,才能获得父母的一点关注,或是他们对我的一点肯定。
我时常也在想,为什么上天如此不公平,为什么我的努力得不到父母的一句赞许?一定是我还不够优秀,一定是我还不够用功。
我想,总有一天,他们会认可我。
(本自述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必然!)
你总挑剔我,我的努力你全都看不见
前段时间,我去一家医院做义诊,医院想要增设心理门诊,邀请了我和另外2位专家给大家做普及。
当天来了一位女士和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女士一坐下来就开口道:“医生,你待会帮我看看她。”女士指了指身边的女孩。“她在家好吃懒做,现在胖成这个样子。也不减肥,也不学习。什么话都不肯听,什么话也不跟我们说。医生,你好好跟她聊聊。”
女孩不大情愿地坐了下来,“有什么好说的呀,没什么要讲的啊。”
因为场地与时间的限制,我只能简单的和女孩聊了几句。从女孩的叙述中我得知,其实她做了很多事,包括坚持去操场跑步,包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是有一次,当她做完作业想要休息的时候,大人们回来了。他们只看到了自己在玩游戏,把她数落了一番。
既然努力都白费了,那干脆什么都别做了,你们爱怎么讲就怎么讲吧。
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就如何对待自己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原生家庭”这一概念你肯定不会觉得陌生。原生家庭指的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童年所经历的一切,会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小时候,父母吝啬于他们的表扬与肯定。我们竭尽全力表现自己,只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可。长大后,我们也如父母当初那般对待自己,总是苛责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却很少欣赏或是赞美自己。
我们内化了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挑剔自己。
“你有表扬过自己吗?”
从未品尝过的果实,谁都无法想象它是何种滋味
如果有可能,和父母聊聊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或许,你将不再执着于得到他们的认可。
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他们也曾是一个孩子。当你了解了父母的成长历程后,你就会知道,那些你渴望的东西,不是他们不想给,而是他们没有能力给。因为,他们也未曾得到过。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期待也没有被满足过,他们从小也是被批评,被忽视长大的。
我们经历怎样的过去,就会发展出怎样的行为模式。
我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对待他人,我们是如何被教的,我们就如何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