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沟通某些大公司的各种产品如何影响用户,发觉各位朋友对“产品布局”这个词的理解层次和角度都不一样,甚至连定义都不一样,后来我百度下“产品布局”这个词,发现百度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词条,我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说明业内还没有对“产品布局”的定义有统一的看法,或者业内觉得“产品布局”很简单,无需重点讨论或者解释。不过近期需要对新员工进行相应培训,我对“产品布局”的理解进行重新梳理,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概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个用户的痛点如何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以最出名的打车软件为例,发展路程大概是这样的:
发现有打车痛点的用户
针对上下班/郊区等打车难的场景
设计开发推广运营产品
各类打车软件聚集发布形成领域和竞争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竞争和完善产业链
整个产品发展的过程可以归纳为:用户、场景、产品、领域、产业五大过程,产品发展模型如下:
由上图可知,我们讨论产品布局的时候,首先要清晰,我们的产品在这个模型中处于哪个位置,其次我们需要明确做全局的对比还是同层次的对比,最后根据这5个维度进行自由组合,得出符合分析需求的产品布局图。
对此,我对产品布局的定义是:针对用户和场景,对产品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安排,以满足用户需求、建立竞争壁垒、形成产业生态圈的过程。
二、应用
OK,定义和模型清晰了,那么如何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分析场景呢?如上文所说,我们只需要把以上5个纬度进行自由组合,就可以得出市面上大部分产品和市场研究报告的产品布局图o(∩_∩)o,各个组合应用场景如下:
组合1:产品+产业:常见于市场调研机构制作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组合2:产品+领域:常见于某特定领域的竞争和市场占有率分析报告
组合3:产品+场景:常见于平台级产品的产品规划
组合4:产品+用户:常见于社交型产品或研究用户相关利益者的产品分析
组合5:产品+场景+用户:常见于聚集各类产品和用户的平台分析研究报告
组合6:产品+产品:常见于公司内部产品分析和汇报
……
各个组合的应用如下:
1、组合1:产品+产业
常见于市场调研机构制作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该组合可以清晰显示一个产品从制作到用户的全过程,包括产业生态的各个环节、流程、商家,规模等。
2、组合2:产品+领域
常见于某特定领域的竞争和市场占有率分析报告,如打车行业分析报告、在线旅游竞争分析报告等,该组合能清晰说明领域中各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用户数、规模、位置等。
3、组合3:产品+场景
常见于平台级产品的产品规划,如京东平台把交易、支付、运输、签收、评价等场景进行产品功能布局,又如生活类APP对用户生活全流程和场景的产品功能布局。
4、组合4:产品+用户
常见于社交型产品或研究用户相关利益者的产品分析,如教育行业的产品,用户是学生,付费是家长,客户是学校或教育局,生产者是教师,因此所有相关用户都需要布局产品。
5、组合5:产品+场景+用户
常见于聚集各类产品和用户的平台分析研究报告,如腾讯的产品布局“工具+社群+平台+资讯+游戏”,又如教育行业的学习过程(场景)+多方参与(用户)的产品分析。
6、组合6:产品+产品
常见于公司内部产品分析和汇报,该组合清晰显示各个部门产品的关系和生产流程。
三、结语
无论如何组合,只要产品布局图能够说明和解决问题,任何模型或者组合都可以应用。最后希望本文能带给读者帮助,欢迎指导和交流。
举例:以百度经验来看:
,百度发布了一款名为“百度经验”的新产品,在百度产品目录里目前是放置在“更多产品和服务”一栏中。刚一接触百度经验时觉得它跟百度知道是重合的,跟百度百科也有点交集,但是仔细一想还是很不一样的。我认为这是长期战略里面必不可缺的一笔,甚至对于其他搜索引擎而言同样如此。
百度经验推出后,使得百度知识管理类产品线变得比较完整。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经验三大块基本涵盖了互联网知识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可以满足用户的互助性知识求助和分享。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百度百科是一个侧重于“是什么”的维基站,它主要解决了概念的定义、解释和参考文献问题。百科的内容是比较正式的、严谨的、需要有准确性,大多是由多人协作完成,并且随着定义对象本身的变化而需要持续更新和维护的。
百度知道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知识求助平台,它只提供求助者的发布接口,帮助者只能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帮助。可以认为它的关键字是“我要问”。
百度经验是一个更倾向与生活经验分享的平台,与百度知道相反它只提供分享者的发布接口,供求助者查阅。可以认为它的关键字是“我会做”。
事实上在百度知道下面还有一个子产品叫做“知识掌门人”,这是一个类似与百度百科的产品。它是一个基于百度知道的附属产品,它所存在的宗旨也许在于对百度知道的庞大知识量进行整理和索引。刚刚看到这样一条微博:知识的生产如此汹涌,选择比吸收更为重要,否则只能沦为网虫。(点击查看配图/译言网)百度知识掌门人挑选了百度知道中影响力较大、体系较完善的内容,由百度用户整理和发布词条,通过在用户编辑内容是提供位置导航(如下左图)限定了词条内容的框架结构,而且每一个词条的解释栏目需至少引用5个百度知道的相关页面,这是它跟百度百科最不一样的地方。
百度经验同样是通过在用户编辑词条是提供详尽的位置导航(如上右图),同时用户在词条命名是百度默认给出了前两字为“怎样”,当然用户也可以删除以修改。百度经验的基本目标是鼓励用户主动分享经验和知识,为其他需要的用户提供参考。知道和经验一个是被动求助,一个是主动分享,两者完全覆盖了知识的供需两方,再加上提供知识定义的百度百科,至此百度知识管理类产品总体布局大体完成。如果说这个知识管理类的体系中还缺什么的话便是案例库或者模拟平台了,尤其是模拟平台和测试平台除了IT方面的,其他类别当前要想实施还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百度在它的经验词条中提供了这样一个指标——试用反馈:成果OR失败。百度这就把测试平台推给了亿万用户,同时又给词条提供了可行性和价值度的评价指标。
另外我之所以在文首提出观点认为,百度经验是百度长期战略布局里面必不可缺的一笔,甚至对于其他搜索引擎而言同样如此,是基于我在上一篇文章《社会媒体营销将超越搜索引擎营销》中已经提出过的:
未来的搜索引擎应该是开放式搜索引擎。它既要基于Google式的机器算法,又要结合Digg、Delicious、Facebook、Twitter等社会化网站的海量用户推荐数据,使得用户的digg和like数据成为影响网站权重和排名的重要因素,最终使互联网信息的内容管理和价值评定得以同时基于计算机算法和用户反馈数据。目前Google和Facebook似乎已经在这样做,twitter已经能够成为了Google实时搜索的主要数据来源;Facebook已将用户的like数据作为内容管理依据。
百度布局知识管理类产品一方面完善了互联网信息内容零散、残缺、可信度低的弊端,通过用户发布概念定义和实践经验以解决传统搜索引擎在用户搜索求助型内容时的不足;通过对用户求助型需求的满足可以讲用户牢牢锁定在百度的平台上,百度的产品线原来越全,再加上框计算和开发平台接入了大量第三方应用,百度建设“百度局域网”的梦又近了一步。另一方面,百度完善知识管理类产品可以通过用户提交数据完善搜索引擎机器算法的不足,从而为今后向新型搜索引擎的转型提供基石。
来源:pm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