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闺蜜群聊天。Y提到很久前的一个事,说那次在D家,D家的教育给了她很大震撼,很受启发。因为她提过几次,所以这次我详细问了是怎样一个事情。她说,D的家婆心疼孙女每天去学游泳,太辛苦了。当时D的老公耐心地解释,说学东西就是这样子,要去坚持,如果她因为辛苦或者怎样就去请假,她的耐力就会掉下来,又要重新开始。Y说让她启发的点在于,家里的长辈疼孙子,有时候会不理解孩子天天要去培训,觉得小朋友太辛苦了,想让他休息;父母有时会受老人影响就也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或者自己本身就心疼孩子而降低要求。但D两公婆没有受老人影响,反而耐心解释,做通老人的工作,一起鼓励孩子要坚持。
当时听完,我心里是觉得,父母这样做不是很应该、很正常吗?心里这么想,也这么说了。结果Y说不是的,事实上很多家庭做不到这一点。我听完,心里很不以为然,觉得这个比例应该是反过来,大多数家庭都能做到吧。
但是,今天早上的一个事情,刷新了我的这个认知。广州今天降温了,冷得多,所以早上去查课的时候,有些班级来的人数很少。虽然中职院校的学生就是很难带得动,但这毕竟是要参加春季高考的学生,所以我都把情况告诉班主任,给了些压力。课间,有班主任来找我聊天,说到已经尽力了。他讲了把孩子缺课的事告诉家长后收到的反应,大多没能支持班主任对旷课一事做整顿。有的表示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也是无能为力了,有的给孩子请假,有的说就让他的孩子在宿舍自习。让我震惊的是,有个家长说:“天气太冷了,让我家孩子再睡一会吧。”我真的目瞪口呆,真的颠覆了我昨天的想法,真的有这样的家长。
来这里一年多了,也是第一次接触中职教育,第一次接触中职生,逐渐感觉到一件件事情刷新了我的一些认知。这句话,没有贬低中职生的意思。怀着教育热情来这里,的确是真心想了解这群孩子,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进步。刷新我认知的,除了这些孩子的外在表现是我之前预料之外的,更多的是我一直在追寻的,造成这些孩子学习跟不上、被中考淘汰的因素是哪些。因素很多,真的是时不时就冒出来一个,刷新我的认知。
就像今天这个事情,班主任想严格管理学生,却得不到家长的有力支持。一部分家长不是不想严格要求孩子,而是无能为力,他没有方法,孩子也不听他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我一直在思考、追寻,但这次先不讲这个。这次打算讲另一部分家长,也就是想让孩子多睡一会的这些家长,也是在我看来是溺爱孩子的家长。
世上的父母,不爱子女的,大概很少。但世上的父母爱子女的方式,有千千万。有善于通过情感上的亲密和表达来展示对子女的爱;有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有认为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就是最好的爱;有倾向于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决策进行种种控制和干预的;有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努力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不管哪一种爱,父母一致的期望都是希望孩子好。所以父母都是从自己认为能让孩子最好的那一方面去着力,用自己最好的认知、付出自己最好的资源去爱孩子。分析至此,我好像找不到理由去指责溺爱孩子的家长。
我知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听过这话,了解这个意思。而该如何地“计深远”,在我看来是为人父母的一门必修课,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修到这门很难的课。所以,我应该检讨一下自己之前对待“溺爱型”父母的想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幸学习到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父母。既然抱着教育热情想要帮助这些孩子,那我在追寻到孩子传统意义上“不成功”的因素部分在于“溺爱型”的父母时,我不该再唏嘘叹气后就自认无能为力了。或许,我可以进一步追寻他们的父母选择“溺爱”方式的原因,甚而帮助这些父母去学习能帮助孩子帮助自身的一些知识。或许,我应该想想如何把“计深远”这门课,普及得更多的父母能够接触到……能做的工作、该做的工作, 还有很多很多!
我还想到一个点,即使是我这样一个在教育行业工作、一直在有意识修习这门课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因为爱之极深而偶有“溺爱”孩子的现象,遑论不大懂教育知识的大多父母。所以,我醒悟到,闺蜜Y说的极难得的教育理念,确实很难得。难得的地方,不在于理念的难得,而在于坚持在日常生活中。
勉励自己,要在日常教育、学习、生活中,去坚持做那些能做的、该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