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抱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德经》二十八章
朴者,原木也,原木未经雕琢,呈现出天然的状态。但是,一经雕琢之后,天然的朴素就消失了,变成一个个器具,为人利用。一般的人,忘记了自然的本性,一味的向外追逐,反而把自己变成了外物的工具。有道的圣人能够保持自然的整全状态,因此,可以成为众人的官长。所以,最大的分割,其实是没有分割啊。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反映了老子的政治观念,要因循自然无为,保持人民的纯朴。
人民的纯朴散了,圣人要“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孩通阂,关闭之意)。”
意思是说:圣人不是要使百姓聪明,而是要使百姓纯朴,如果百姓都用耳、目、口、鼻来追逐外物,那么,圣人要务必关闭他们欲望的感官,使他们恢复到无知无欲,保持原有的善良朴实的状态。
(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老子的愿望非常好,可是问题是人一旦堕落,很难再恢复,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人类是在走着一条越来越堕落的道路。老子在第三十八章说得很清楚: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大道丢失了,才会出现德;德丢失了,才会出现仁;仁丢失了,才会出现义;义丢失了,才会出现礼。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连礼都没有了,大家赤裸裸的追逐金钱,追逐欲望和利益而毫无忌讳。
资本主义创造了有历史以来人类从来没有见过的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代价是它把人性之恶统统勾引了出来。一切都可以标价,都可以拿来交易。以前的时代人类标榜的任何道德价值,似乎都会招致轻蔑的一笑。
儒家讲人有善良的本性,但是现代人会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你要善良,肯定吃亏,好处都被别人捞光了。道家讲回复自然本性,现代人把食色看作自然本性。如果你说老子讲的自然本性是清静、无为、寡欲,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莫非脑子进水了。”
现代,实在是一个人心浇薄的时代,因为缺乏善良,缺乏同情心,更缺乏信仰。大家都浑浑噩噩的活着,眼色难有神彩。如果有,那一定是类似于葛朗台临死前的形象。
一名教士为葛郎台做临终祷告,未了,拿着一个镀金十字架让他亲吻。葛郎台看见黄金,忽然两眼放光,做出了一个吓人的动作,他坐了起来,使出浑身的力气伸出右手想把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个最后的努力使他丧了命,也把教士吓了一大跳。
这个故事太伤人,讲个笑话版的。一个人在市场上抓了一把钞票就跑,被逮住了,人们问他,“光天化日之下你也敢抢钱?”此人回答绝妙:“我只看见金子,没看见人。”
我们的身边有太多的人只见金子,不见人。更可怕的是,这个故事中有人抓抢劫犯,而今天,你抢也不用怕,因为事不关己,几乎不会有人路见不平,施以援手。所以满街的摄像头、警察,你只要躲过这两项就可以了。
(三)大制不割
“大制不割”,“制”,亦是割之义,大的裁割是没有分割。这是一种整体性的系统性的世界观。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别人“朴”散了,成为器了,以后一辈子只是工具。而圣人“朴”散了,成为器,又能回归于“朴”。
《庄子·山木》篇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原木经过雕琢之后,还能保持天然的状态,就象没有任何人工痕迹一样,这样的境界高不可攀。
这使我想起了颜回。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教《诗》,教《书》,教《礼》,教《易》,教《乐》,学生们学习掌握之后可以谋个一官半职。如此,《诗》、《书》之类就成了谋食的工具。孔子曾经感叹“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跟我学习三年,不想出仕谋俸禄的,这样的学生真是不易见到啊。但颜回不同,终生没有出仕。他不是不想做官,做官不能实现理想,何必尸位素餐呢?所以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贤才。
但是自古以来,有高尚道德的人,难有事功,原因在于人的私心。你可以不要,但是别人要,你不要,别人不好意思要,而且你使他自惭形秽。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你出局。经济学有一个术语叫“劣币驱逐良币”,在一个没有民主、法制支撑的社会,这样的事情才是常态。
说起法制,老子似乎并不赞成,他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但是,我们要分析,老子所说的法是什么法?是法令多了,盗贼才有呢,还是盗贼多了,法令才滋彰?
首先要明白,老子时代的法,是各国统治者绳老百姓之法,统治者可以“刑不上大夫”,但百姓稍有触犯,就可能面临严厉的处罚。这样的法越多,对百姓的束缚越大,起来反抗的就越多,所以,“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其次,如果法令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那么,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越多,越需要制订相应的法律保护人民的利益,这个时候,盗贼越多,法令越要滋彰。
但老子的本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因为统治者多欲、有为,想集中财力供自己享乐或建功立业,这样子的话他就要出台法令收刮民财,百姓反抗,就出台法令绳墨百姓,百姓越反抗,统治者弄出来的法令就越多。所以,老子告诫统治者,“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者能够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老百姓就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讲“大制不割”,讲圣人用朴,就是这个意思,不要有意作为,要清心寡欲,无所事事,自然风俗淳厚,百姓纯朴,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也。
老子为我们展现出的美好画卷是人类在原始阶段人与自然合一的自在生活,这种自在,未必是现代人类所能承受。现代人类貌似强大,其实已高度脆化,已经成为我们所发展出来的所谓文明的奴隶。
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人类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自然界与社会带来的压迫。所以,人非常容易陷入莫名其妙的焦虑与忧患当中。如何摆脱困惑?“抱朴”。你能回到纯朴的状态,无欲无知的状态,当下就避免了外物对你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