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用户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投资、融资、支付。
● 投资:资金充裕的人想让钱生钱(存款、保险也是投资的一种)。
● 融资:缺乏资金的人需要钱,融资则要付出成本(如借贷的利息和手续费),其实是用钱买钱。
● 支付:金钱的流动。
3. 如图是最基本的投融资流程。资金盈余者将钱给予资金短缺者,资金短缺者之后返还本金及投资回报或亏损(图中箭头仅表示投资资金流动方向)。
4 一张图说明互联网金融概况
5. 关于传统金融行业
在余额宝火爆之前,大多人尚没有理财的概念——闲钱大多放在银行吃着不到0.5%的活期利息。究其根本,一是产品选择少、门槛高,二是缺乏 投资知识。 于是大家都畏葸不前,从而造就了高企不下的储蓄率。存活期的收益是完全赶不上通货膨胀3%的节奏的。
过往银行都被拖延症所困扰——反正坐拥息差收入也可以高枕无忧躺着收钱。但近期利率市场化议题又被屡屡抛出,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更是刺激着每家银行的神经。银行是该进一步转型了
6. 银行的价值创造链条上,有四个比较重要的构成:研发、运营、营销、服务。在这四个领域,互联网技术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各种颠覆。
我们不难发现:过往的互联网技术,更多的是聚焦在运营效率的提升与营销方面。在运营效率方面,银行前后台电子化与联网让运营更有效率,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让风险管理更省时省力;在市场营销方面,铺天盖地的精准营销覆盖各大门户及搜索引擎,展示广告网络也屡屡出现银行的标语,短信、微信、微博上也有银行隔三岔五给你推送的一些广告,网上银行分销理财产品、基金和保险也让银行获益不少。 但近几年,金融机构开始真正深入地去考虑,在研发和服务这两个领域,银行能在互联网技术上有什么更进一步的突破。
其实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产品研发仍是大有可为的——银行可通过数据发掘客户需求,低成本地推出客制化(customization)的产品。
银行开始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在Direct Bank进入一个新市场的时候,一般会主打一两个拳头产品。之后的几年再慢慢丰富他们的产品线。这个和创业公司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概念很类似,意即“最简可行产品”——用最快、最简明的方式建立一个可用的产品原型,这个原型要表达出你产品最终想要的效果,然后通过产品迭代来完善细节。
7.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2013年7月,贷款的利率终于自由化,但最最关键的存款利率上限(过往是央行基准利率的 1.1 倍,2014年11月被调整为1.2倍)仍没有放开。目前中小行大多都以存款利率上限来吸储,大行则利率低一点。在利率未市场化的前提下,直销银行在存款价格上也无法进一步下降,并不能充分发挥高息揽储策略。
要放开存款利率上限,需要有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铺垫。所谓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银行如果倒闭了,储户并不是损失了所有钱,政府或银行业协会会赔你一部分(以香港为例,目前存款保障限额在 50 万港币)。监管机构屡屡放风,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以国际上的直销银行的做法来看,一般不会采取全面降价的策略:主打的拳头产品会用比较高的利率来吸引储户,甚至会有开户送现金的促销活动;但其他产品则保持标准价格,以维持盈利性。
8.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有个721定律,即:一个超级公司会占据市场的70%的份额,老二会占据20%,剩余的10%由其他小公司分吃(当然具体的市场份额还是要看具体领域)。目前电子商务龙头已被阿里巴巴、合并后的京东和腾讯ECC占据,银行虽可以通过向已有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但用户的购买习惯一时半会儿无法养成,短期内流量很难做起来。而且并非电商出身的银行涉足不熟悉的领域,很难发挥自身长处。除非收购已经发展得比较好的电商平台,从零做起确实难成气候
9 银行与电商企业合作,可以结合双方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开放、合作的思想也是互联网思维里很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