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手机,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
从去年到今年,接触过几个因心理问题长期请假不上学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作息紊乱,白天睡觉,晚上玩手机一直到凌晨,甚至是通宵;与父母关系紧张,基本上不沟通,或是一沟通就吵架。
或许很多人非常简单地将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就归结于青春期叛逆,或是网络成瘾。可是,我们是不是要深入地问一问:为什么孩子会对手机如此着迷?手机对于这些孩子意味着什么?
我上周跟五六年级的孩子做了一些小小的探讨,我就问了孩子三个问题:
1.你玩过什么游戏?
2.这些游戏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3.游戏平台上的交友和真实生活中的交友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问题,孩子们可兴奋了,争着抢着回答,估计是在此之前,都没有老师或家长愿意真诚耐心地去了解孩子们玩过什么游戏吧。孩子们玩过的游戏那真是五花八门:《第五人格》《光·遇》《王者荣耀》《我的世界》《香肠派对》《迷你世界》……
看着孩子们脸上带笑,兴奋激动的表情,真的就很容易激起你的好奇心,到底网络游戏有什么魅力,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心?
于是,我接着问:这些游戏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归纳起来,有这么多原因:
1.游戏特别好玩,有意思,可以有效缓解学习压力。有个六年级的男生说,玩枪战游戏时,击中对方时特别酸爽刺激。
2.游戏中的人物角色造型很酷;游戏的界面很美。
3.游戏可以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可以在网上搭建房子,建造部落……
4.玩联机游戏时,可以和朋友一起团结合作,配合闯关,感觉跟朋友很默契。
5.玩游戏很有成就感,一旦你赢了,马上会有许多奖励出来。
6.玩游戏还可以学历史知识,比如《王者荣耀》
7.玩游戏可以认识许多天南海北的朋友,很聊得来。
……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陷入沉思,孩子们说的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而他们的“世界”也确实如此。
我们小时候,放学还可以去同学家玩玩;而现在呢?双职工又没有老人帮忙接送的孩子,基本上都要上430课后延时托管,因为家长根本来不及接送。就算有老人接送,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校完成作业,图个省事省心,也要放在学校托管。等孩子回到家,基本上已经是六点多甚至七点钟了,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什么户外运动,在家能跳个绳已经很好了。还有一些不上430的孩子,或许可以很早放学回家,那也不一定就能出来运动,那也得看小区或周围有没有活动场地,父母同不同意等等。
一周上学五天,这五天基本上不可能去同学家串门;就算是周末,家长们或许也要加班,或是忙自己的事情;小孩也要上各种“班”,哪有多少时间是可以带出来一起玩的?在此情况下,玩手机是最易获得、最便捷省事的娱乐方式,大人都乐此不疲,更何况小孩?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机起到了“代理家长”的作用,在家长确实没空,孩子又特别孩子无聊寂寞时,可以陪伴孩子度过空虚时光。
手机还是一个极其广阔、绚烂多彩的世界,上面有看不完的动画片、电视剧,有数不尽的好玩游戏,绝对可以让孩子流连忘返,忘记时间。
现在,估计孩子都很少逛街、去书店,因为他们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在淘宝上发现许许多多“珍奇异宝”,下单了还可以送货上门,那可比现实逛超市要省事多了。可以这么说,孩子们是在通过手机了解社会,与社会建立联系,与网络另一端的人建立联系。
手机上的网课、游戏还会特别及时地送出小花、彩蛋甚至是武器装备等奖励,孩子们确实会感到非常开心有成就感。这一点,其实在真实的家庭或课堂中,家长和老师都没办法做到这么及时呢。
孩子们的天性都是好玩的,我相信绝大多数孩子一开始都是喜欢动手的,做实验、做手工,那多好玩啊,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工具可以随时满足孩子动手的需求吗?拼搭、构建、烹饪……如果孩子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足够的工具和空间,让孩子随意去玩,去倒腾,那他绝对不会空虚无聊。生活中没有多少个妈妈或奶奶能真的放心把厨房交给孩子们玩的,就算真的有,事后收拾多麻烦,远比不上孩子们在手机上玩游戏快而省事。
因此,当孩子们被手机迷住时,真的不要只怪孩子,这里面有太多错综复杂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游戏平台上的交友和真实生活中的交友有什么不同?
有的孩子警惕性非常高,坚决不在玩游戏时交朋友,就怕被骗;有的孩子则是把网络上认识的好朋友,当成自己的知己,不愿跟父母说的话,都愿意跟网友说;还有些孩子则持中立态度。
如果家长和孩子建立了非常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还会那么依赖网上的好友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沟通受阻,孩子不愿意跟家长交流时,作为家长,真的要反思一下,自己跟孩子的关系到底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1.平时沟通得太少,导致亲子关系过于疏离?所以孩子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信任父母,遇到什么问题也不愿意跟父母说了。
2.父母过于强势,控制欲太强?所以孩子要悄悄反抗父母,跟家长对抗?
3.父母过于软弱,对孩子没有约束力。那么或许孩子就没有规则意识,为所欲为。
4.沟通时的氛围、时机不恰当,带给孩子不好的体验?所以孩子选择不说。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塑造这个孩子的家庭,更是千差万别。我想,应该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家庭,只能说有些家长更细心观察,愿意反思自己,积极调整,并且能跟孩子友好合作,那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会更健康一些,更友善一些,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去抵抗生活中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