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拖延一直没学会游泳。
跟烟雨梦打电话说最近计划找教练学学,她习惯性的、不假思索的说,以前不是让你去学过吗?谁让你学不会。
我理直气壮,我亲爱的妈妈,咱们不能老是觉得是自己孩子的问题哦。那个女教练来了一个月生理期都没下过水,我们去了每天在那里玩,也不怎么管,后面不是还闹了后直接退了一堆游泳券到处给亲戚朋友送么……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拉小提琴,国外一个满头白发看着就很资深的老头对她的演奏很满意,唯独小女孩全程面无表情,不管老头怎么引导让她开心、微笑,小女孩还是全程板着脸。结束后老头问女孩妈妈,你觉得你女儿好看吗,一头黑发的亚裔妈妈正襟危坐说,我觉得她不好看;你觉得她演奏怎么样?我觉得她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老头才明白问题出在哪。他告诉女孩妈妈,你唯一的任务就是让她开心,让她快乐。妈妈尴尬笑笑,没有回应。
当然,我并没有任何立场去评判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我不是他们,我不了解。我始终保持中立,就像我们因为高考去了好大学,最后不至于进电子厂一个月三千或者只能从事学历门槛限制的工作,那还是会辛苦很多的。现在因为见识稍微多一些些的事物,觉得对世界运作这套游戏规则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就反过来又开始抨击应试教育、对高考制度云云尔尔,这是不辩证思考的。我知道有弊端,我也受到好处。所以听到大家说一些什么,我现在都不太想表达了,不同频。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重新养自己。我们是自己养的第一个孩子,我们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我们缺少的那些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这个接力棒,早就送到自己手上了,还没准备好吗。
朋友总说我容易反思过度,游泳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这个思维习惯由来的原因之一。
比如,小时候在操场一群人玩耍,被男孩子突然从后面扒了裤子,我哭着回家要安慰,却听到的是自己为什么不小心?带最好的朋友回家玩,再送她回家路上突然从她口袋蹦出几个我最喜欢的水晶蛋,我因为被欺骗的情绪哭着回家想得到安慰,听到的是你为什么不能把东西收好一些?
嘿,我还不能自己安慰自己了么,马上就写几百页日记重复以下:我聪明有趣,我美丽大方,我能有啥错。
父母不完美,就像刚提到的高考那个事情,我不能反过来说什么,问题确实存在,父母和我都在变得更好了。还有就是,有很多朋友之后,遇到事情也有了别的出口,每次陷入过度反省,可以听到这不是你的问题,你一定很难过吧之类像星一样闪闪发光的话。
关于原生部分,我好像也找到了和谐共处方法。我会在他们面前更过度自省,预判家里会对这个事情打上我的错有8分,我就会提前给自己打10分的错,千不该万不该啊,我真是有病啊,我也就是该啊哦,最后父母觉得姑娘不容易,终于开始安慰起来。或者,最好解决办法,就不该说啦!话多就自己多写文章吧。
心理学说我们其实终其一生都在治愈自己以前的缺失。作为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我觉得自己养的挺好的,先是保证自己意识和认知不断成熟,再给她充分的空间,让她发挥自己的优势,去体验人生的可能性,做一个有成长思维的人。还有一脉相承、从父母那里的接力棒,善良以及爱自己的孩子。